
经常食用过烫食物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核心机制是高温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黏膜在长期的损伤 - 修复过程中发生病理变化,逐步从炎症、增生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终可能癌变。这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却因短期内无明显不适而被忽视。
(1)高温对食管黏膜的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其耐受的最高温度约为 60℃,超过 65℃的食物会直接造成黏膜损伤。当过烫食物(如滚烫的热茶、热汤、火锅、热粥)通过食管时,高温会使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黏膜层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研究显示,65℃的液体接触食管黏膜 10 秒,即可导致黏膜表层细胞坏死;70℃以上的液体则会造成深层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在短期内可自行修复,但反复的高温刺激会使修复过程无法正常完成,黏膜结构遭到破坏。
(2)损伤 - 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异常增殖:食管黏膜在受到高温损伤后,机体为修复损伤会启动细胞增殖机制,促使基底细胞分裂增生,以替换坏死的表层细胞。但长期反复的损伤会使这一过程失控,增殖的细胞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出现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重要阶段,从轻到重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干预可能逆转,但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进展为食管癌的风险极高,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在 5 年内进展为癌的概率可达 20%-30%。病理检查发现,长期食用过烫食物者的食管黏膜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是饮食温度适中者的 4-5 倍,且增生程度更严重。
(3)高温促进致癌物的作用:过烫食物不仅直接损伤黏膜,还会增强其他致癌物(如亚硝胺、多环芳烃)的毒性。高温会使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黏膜细胞的通透性增加,让食物中含有的致癌物更容易进入细胞内,与 DNA 结合引发突变。同时,高温会加速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生成更多具有活性的致癌代谢产物。例如,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高温下更易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在受损的食管黏膜中更易发挥致癌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同时暴露于高温和亚硝胺的动物,食管癌发生率是仅暴露于亚硝胺者的 3 倍,证实了高温的协同作用。
(4)与其他不良习惯的叠加效应:经常食用过烫食物的习惯若与其他食管癌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食用腌制食品)叠加,会使癌变风险急剧升高。例如,既喜欢吃烫食又吸烟饮酒的人群,食管癌发病风险是饮食健康且无不良习惯者的 20-30 倍。这是因为高温损伤、烟草酒精的化学刺激、致癌物的协同作用,共同对食管黏膜造成 “多重打击”,加速了癌变进程。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往往同时存在食用过烫食物、吸烟、饮酒、吃腌制食品等多种习惯,这也是当地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5)不同食物温度与风险的关系:食管癌风险与食物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风险越大。研究数据显示,饮用 65-69℃饮品的人群,食管癌风险是饮用 65℃以下者的 1.5 倍;饮用 70-74℃饮品的人群,风险升至 2 倍;饮用 75℃以上饮品的人群,风险高达 8 倍。这表明超过 70℃的食物对食管的危害显著增加。日常生活中,刚沏好的茶、刚煮好的面条、火锅汤等温度常超过 70℃,因此建议将食物晾至 60℃以下再食用,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