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梁世杰:莫陷“创新”虚妄之阱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思潮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医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犹如一艘在时代浪潮中航行的巨轮,既要在传统中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思潮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医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犹如一艘在时代浪潮中航行的巨轮,既要在传统中锚定方向,又要在创新中扬起风帆。

中医,首先要做好继承,这是不容置疑的根基。就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华丽的建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无数先人对人体、疾病和自然的深刻洞察。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沉淀,其中的每一个方剂、每一种诊疗方法,都是先辈们在无数次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据统计,在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方剂多达数十万首,这些方剂涵盖了各种病症的治疗,是中医传承的瑰宝。

然而,当下却有一种令人无奈和叹息的现象:现在的科研,最多的还是反复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式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借以恢复中医人的底气。这就像是一个孩子,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它源于对自然和人体的整体观察与感悟,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有所不同。我们固然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来进一步揭示中医的奥秘,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证明而证明。曾经有科研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去验证一个经典中医方剂的疗效,虽然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上的支持,但却忽略了中医方剂背后整体的辨证论治思想,这样的研究又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

再说说创新,创新固然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经济学里有个“边际创新”理论,说的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1%的改动,就能形成差异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极少数的科研团队也在用这样的形式修正传统,用于邀功行赏。他们似乎把创新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可以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忽略了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中医的疗效。比如,有些科研人员对传统的中药方剂进行简单的成分提取和组合,就宣称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往往缺乏对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深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创新理论”“创新中药”在临床上的有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反而因为过度追求新奇而忽略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现实是残酷的,90%的普通人,根本没资格对传统中医谈原创。那些你以为的新想法,可能早就有人试过了,甚至已经被验证行不通。中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无数的医家在各个时代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先辈们可能早就思考过并尝试过解决。就像中医对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够轻易地提出全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应该虚心地向传统学习,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中医研究者,他自认为有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想要打破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于是,他开始进行实验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然而,当他深入研究相关的中医古籍和临床案例时,才发现自己的所谓“新思路”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一位古代医家提出并应用过了,而且那位医家的治疗效果还非常显著。这位年轻的研究者感到十分惭愧,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浮躁。

中医的继承与创新,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我们不能在继承的道路上停滞不前,让中医的宝贵经验逐渐失传;也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为了追求表面的新奇而忽略了中医的本质。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务实之态进行创新。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只有深深扎根于传统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绽放出创新的花朵。

让我们铭记中医的初心,在继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前行,让中医这颗古老的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