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药中茅台”,曾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它的价格从几十元一盒飙升到1600元一粒。

许多黄牛信誓旦旦地认为它一定会不断升值,然而,没有几年的功夫片仔癀就跌落神坛,大批囤货的黄牛亏损严重。
昔日的千亿巨头已经到破产边缘,这一切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神药”出世曾几何时,在中国人的社交场与礼单上,一种棕黄色的药丸取代了名烟名酒,成为硬通货。
它,就是片仔癀,这粒诞生于中药背景下的药丸,最初售价不过325元,虽不便宜,却也合理。

谁曾想,一场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戏剧,正悄然为它拉开帷幕。
这一切的转折,始于其“国家两大绝密配方之一”的神秘光环。

这层无法被窥探的面纱,让片仔癀超越了普通药品的范畴,披上了“稀缺”与“特权”的外衣。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4年到2020年之间,片仔癀零头价格通过19次调价从325元涨到590元。

真正的疯狂在2021年降临,在黄牛与资本的合谋下,官方标价590元的片仔癀,在市场上被炒至700元、900元,巅峰时甚至一粒难求,高达1600元。
计算下来,一粒药丸的价格足以买下四克黄金,“药中茅台”的称号不胫而走。

人们购买它,不再仅仅为了其宣传的疗效,更是为了它背后无声的宣言——它是一种身份的密码,是打通关系的高端礼品,是彰显财富与圈层的社交货币。
一时间,片仔癀的礼盒,比任何言语都更具说服力。

当一粒药丸的价格远超其治病救人的本质,当它从药柜走入投资柜,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
点纸成金2025年10月17日,片仔癀发布2025年三季报,业绩遭遇断崖式下滑。
前三季度营收74.42亿同比暴跌11.93%,单季度净利润更是暴跌28.82%。

曾经被誉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无论是官方还是电商平台出现价格倒挂,最低成交价跌破600元。
片仔癀功能主要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常用于热毒血瘀所导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无名肿毒以及各种炎症。

里面的麝香、牛黄、蛇胆、除去麝香、蛇胆需要获得国家林业部门行政许可,其他药材需要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采购。
由于产品原料稀缺性,片仔癀一度被市场奉为“神药”。
虽说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片仔癀的价格也有所影响,但这种“涨价”有点离谱。

在2021年那场近乎魔幻的现实剧中,黄牛与资本联手,将一粒药品点化成能“点纸成金”的硬通货,上演了一场短暂的合谋盛宴。
这场盛宴的核心戏法,在于让片仔癀彻底“脱实向虚”。

官方590元的指导价形同虚设,在人为制造的稀缺和抢购氛围中,市场价格如脱缰野马,从七百、九百一路狂奔至1600元的云霄。
黄牛们信誓旦旦,大量囤积居奇,他们赌的并非药效,而是其不断膨胀的金融属性。

药店门前排起的长龙,转手就能赚取的巨额差价,让所有人相信,这片药丸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会下金蛋的鹅。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为之沸腾,然而,任何脱离基本面的狂欢,都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
“神药”褪色盛宴的散场,始于一声微弱的叹息。
2023年5月,片仔癀做出了一个看似提振信心的决定——将官方售价从590元一粒上调至760元。

然而,这次提价没有等来熟悉的抢购潮,反而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这场持续数年的资本迷梦。
市场用沉默投下了反对票,消费者不再趋之若鹜,曾经人头攒动的专柜前变得门可罗雀。

曾经信誓旦旦“稳赚不赔”的黄牛们,突然发现自己手里囤积的“硬通货”变成了烫手山芋。
价格开始松动,从1600元的高点一路下滑,投机者的美梦瞬间破碎,“亏损严重”成为他们不得不吞下的苦果。

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现实,2024年前三季度,片仔癀营收增速放缓至11.19%,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是14.88%。
这细微的百分比背后,是市场热情的显著退烧。

神话褪色的原因再清晰不过:当一粒药的价格远超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当它从“治病救人的药”彻底变成“买不起的奢侈品”,消费者终于找回了丢失已久的理性。

更深的隐患早已埋下,单一的产品线让片仔癀的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而核心原料天然牛黄和麝香价格的持续上涨,更让企业陷入“涨价赶客、不涨伤利”的两难困境。
曾经让片仔癀引以为傲的稀缺性,此刻却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紧箍咒。
神坛已然倾斜,泡沫正在消散。
写到最后当“神药”的光环逐渐黯淡,片仔癀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如今市场热度急剧降温,价格倒挂已成普遍现象。
药店老板的告诉记者:“去年还能卖到800多远一粒,今年年初只能在这个价格上面打对折。”

在此之前,片仔癀维持近十年的业绩增长“神话”,跌落神坛。
面对主业的增长疲软,它必须为自己寻找新的故事。
片仔癀选择的突围路径,是跳出“药匣子”,走进“化妆台”。

它积极开拓化妆品、保健品等衍生业务线,试图将百年药企的品牌积淀转化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时尚魅力。
安宫牛黄丸、茵胆平肝胶囊等药品的布局,也显示出其丰富产品矩阵的意图。

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在竞争激烈的美妆市场,传统中药品牌的跨界并未激起太大水花,消费者对“片仔癀”三个字的认知,仍牢固地停留在那粒小小的药丸上。
与此同时,片仔癀并未放弃其制药根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但新药研发犹如一场耗时漫长的豪赌,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其结果却充满不确定性。
而在其身后,来自同仁堂、广誉远等老字号,以及现代医药企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片仔癀的转型,是一场与时间和市场耐心的赛跑。它手中依然握有“国家绝密配方”这张王牌,但如何将这张牌打出新意,让百年品牌焕发新生,是它必须解答的终极命题。

这场自救行动的成败,将决定“药中茅台”的传奇,至于结果如何,只能交给时间了。

参考资料
曾被炒到1600元/粒,如今价格大跌!店长:一个月也卖不了几颗!公司市值蒸发1800亿元 大河报2025-10-26 10:15
史上最大涨幅!760元一粒,还卖断货了环球网2023-05-07 07:44
片仔癀:从千元一粒到价格倒挂,药店仍“一个月也卖不了几颗” 济南日报2025-10-24 14:00山东
千亿市值蒸发,谁还买760元一粒的片仔癀?
凤凰网财经2025-10-22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