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相由心生?你真的能从面相看出“坏人”吗?

小时候看电视剧,总是一眼就能分辨出好人和坏人——主角光环笼罩的自然是好人,而那些长相凶狠、面带狡诈的多半是坏人。甚至在现

小时候看电视剧,总是一眼就能分辨出好人和坏人——主角光环笼罩的自然是好人,而那些长相凶狠、面带狡诈的多半是坏人。

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听人说“那个人一看就不是好人”,“这人面善,肯定心地善良”。

“相由心生”这个世代流传的说法,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观念中。但是,面相真的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吗?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满脸横肉、眼神凶狠的人,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反之,看到一个面容慈祥、笑容温和的老人,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

这种“以貌取人”的倾向,其实深植于我们的进化历程。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快速判断陌生人是敌是友,直接关系到生存机会。

那些能够迅速识别潜在威胁的祖先,更有可能避开危险,繁衍后代。于是,这种能力就被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

心理学上有个“面孔刻板印象”理论,就是说我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长相,快速形成对其性格的第一印象。

研究表明,人们普遍认为宽脸、浓眉的人更具攻击性,而娃娃脸的人则更显天真、软弱。

那么,这种看脸识人的准确度到底如何呢?2014年,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给出了令人惊讶的答案。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观看陌生人的面部照片,并判断他们的性格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面部特征的判断存在高度一致性——都认为某种长相的人会有某种性格。

但问题是,这些判断与照片中人物的实际性格几乎没有关联。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长得凶的人性格也凶,但实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如此坚信“相由心生”?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心理陷阱在作祟——

自我应验预言:当我们认为某个人“看起来不像好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证据来证实这个观点,同时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

鲜活性效应:我们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例子影响。一旦看到一个长相凶恶的人确实做了坏事,这个例子就会深深印在脑海里,进而强化“相由心生”的信念。

群体刻板印象: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某些面部特征与特定群体联系起来,形成刻板印象。比如,某个电影中反派的特定长相,可能会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类似面相的人时,产生负面情绪。

历史上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相由心生”并不靠谱。比如,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灵性导师”之一的拉玛那·马哈希,年轻时长相英俊、眼神深邃,符合所有对“圣人”的想象。

但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默默帮助无数幸存者的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看起来却更像是个精明的商人,而非救人于水火的天使。

再看看那些被绳之以法的罪犯,其中不乏面相普通,甚至看起来十分“面善”的人。他们能够屡屡得手,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外表不具有威胁性,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

到底是什么在误导我们的判断?

表情vs面相:我们常常把一个人的表情误认为是他的面相。一个习惯性皱眉的人可能只是近视,却被认为是“凶相”;一个嘴角下垂的人,却被认为是“苦相”。

服饰与打扮:我们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对方发型、衣着、妆容的影响,却把这些后天的修饰当成了先天的面相。

媒体塑造:电影电视剧为了叙事效率,常常给反派角色设计特定外貌特征,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种艺术处理当成了现实规律。

“相由心生”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有点道理——一个长期心怀怨恨的人,可能会因为习惯性的皱眉而在眉间形成皱纹。一个常常笑口常开的人,眼角可能会留下笑纹。

但这些外在痕迹与内心品质的联系远非绝对。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给内在美更多机会。毕竟,一张漂亮的脸蛋可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只有美好的品格才能让人心生敬意、久久难忘。

所以,当你几乎要因为一个人的长相而对他下判断时,不妨提醒自己:也许我该多给他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一个超越表象看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