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赣南、赣北的不少乡村,农历十月给村庙菩萨装金是刻在村民记忆里的百年传统。每到这个时节,村口的古庙前就热闹起来,村民们带着虔诚的心,自愿为神像装金添彩,祈求风调雨顺、家园康宁。不同于旧时固定摊派的募资方式,如今的装金费用全凭村民心意,百元不嫌少,千元不拒多,这里没有硬性要求,更无攀比之风。

装金仪式的筹备从不含糊,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成立理事会,资金往来全程“阳光透明”:捐款金额一一记在红纸上贴满村委会墙面,支出明细(从金箔采购到工匠工钱)逐笔公示,哪怕是几元钱的香火费,都经得起村民问询。这份公开,让村民捐得放心,也让古老风俗多了份新时代的信任感:

于都县岭背镇小禾溪村的装金活动最是典型,在当地传为佳话。去年农历十月初十,村中的古戏台旁的功德箱前格外热闹,78岁的理事会会长孙竹茂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记录着每笔捐款:在外做工程的李建军特意转来2000元,留言“为家乡尽份力”;在家种脐橙的张大妈揣着50元现金,笑着说“凑个热闹,盼村里越来越好”;刚上初中的刘思雨,把攒了许久的20元零花钱捐了出去,眼神里满是认真。

最终募集的3.8万元中,1.2万元用于给福主菩萨贴金刷漆、修补神像底座,8000元置办了30桌团圆饭——全村男女老少围坐一堂,聊聊收成、说说家常,席间的笑声比酒香更浓。剩下的1.8万元,全部投入村道拓宽工程,和村民后续自筹的资金一起,把原来3.5米宽、会车都难的水泥路,拓宽到6米,如今农用车、小轿车能顺畅通行,村民们都说“这路修到了心坎里”。

而鄱阳县莲湖乡下岸村,则把装金结余用在了“暖老扶幼”上。去年十月装金结束后,扣除神像装饰和聚餐开销,剩余1.5万元存入村公益账户。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商议后,先在重阳节邀请县文艺团队进村,为160多位老人献上采茶戏、广场舞等18个节目,还购置了苹果、核桃等慰问品,让老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暖意。今年,村民们又一致同意,将从结余资金中拿出8000元修缮闲置老祠堂,计划改造成集图书阅览、棋牌娱乐、红白喜事操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让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动。

再来说说南昌县塘南镇的装金风俗,村民们在原有的风俗上更添了几分“传承巧思”。这里的装金仪式完整保留了“念经请神、贴金归位”的传统流程,漆匠给关公菩萨、福主菩萨贴金时,会特意邀请村里的孩子来围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敬神就是敬家园”的寓意。而装金结余的资金,除了修补村口破损水泥路、更新村卫生室血压计、血糖仪等简易设备,还专门设立了“学子奖学金”——每年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奖励。村民们都说:“以前给菩萨装金,求的是自家平安;现在好了,一份心意能延续传统,还能帮着建设村子、培养后辈,这是给菩萨“装金”,也是给咱们自己的生活‘添彩’。”

从单纯的祈福仪式,到兼具文化传承与公益价值的乡村共建活动,赣地十月的“菩萨装金”风俗,在时代变迁中悄然焕新。小禾溪村的宽马路、下岸村的敬老情、塘南镇的学子奖,这些来自民俗活动的善意,让村民的自愿捐资不再只是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成为凝聚乡邻、共建家园的纽常。这份传统里的“新改变”,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善意循环流动,让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绽放出温暖人心的文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