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会有续航焦虑?该如何避免?宝益科技来分析

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时,“续航焦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许多人将问题归咎于电池技术,认为车辆标注的续航

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时,“续航焦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许多人将问题归咎于电池技术,认为车辆标注的续航里程不足以满足日常使用。

但是我认为,究其核心,问题的关键往往并非电池本身的大小,而是能量补充的速度。

续航焦虑的本质是“补能焦虑”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想象一个场景:你的燃油车油箱还剩一小半,但你不会惊慌,因为你知道在几分钟内,你就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加油站加满油,继续行驶数百公里。

再想象另一个场景:你的电动车还有100公里续航,但你需要行驶150公里。此时你面临的不是“电量不够”,而是“充电太慢”。

找到一个充电桩后,你需要等待30分钟、一个小时甚至更久,才能获得足以抵达目的地的电量。

这种对时间成本的担忧和不确定性,才是焦虑的真正来源。

因此,续航焦虑的本质,是电动车当前的补能效率与传统燃油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时间压力。

导致“补能焦虑”的几个现实因素

1. 充电时间过长,即使使用直流快充,将电池从低电量充至80%通常也需要十来分钟。

这与燃油车5分钟的加油过程相比,体验上有质的区别。

而慢充则更是以小时为单位,通常需要过夜完成。

有些寒冷地区更是雪上加霜,低温导致的电池活性降低,充电更慢了。

2. 充电设施的不确定性,公共充电桩的分布不均、数量不足、被占用或损坏,都会加剧焦虑。

驾驶者需要花费额外精力规划路线,寻找可用且可靠的充电桩,这种“寻桩”和“等桩”的过程消耗心力。

3. 充电功率的波动,电池在不同电量下接受充电的功率不同。

通常电量达到80%后,充电速度会显著下降以保护电池。

此外,温度、电网负荷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际充电功率,导致预期的充电时间延长。

如何有效避免和缓解续航焦虑?

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在我看来需要从技术基建和个人用车习惯两方面入手。

一是根本解决方案,技术与基建层面

1.大力发展超快充技术,这将极大缩短补能时间,无限接近燃油车的体验

2.增加高质量充电设施密度,不仅要多建充电桩,更要合理布局,并确保其可用性和维护状态。

3.或者是另一条路,推广换电模式,这虽然在标准化和基建投入上挑战巨大,但确实是解决补能速度的最佳方案之一。

4.对于寒冷地区车辆本身而言,可配备有电池加热的热管理技术,用pi加热膜、硅胶加热膜或PTC加热器加热的电池组,热泵空调等,其实都能很大减缓电池在冬季的衰减,原本可能续航衰减到50%甚至更少,但是有优秀的电池组加热模块的可能只会衰减到60%-65%。

二是个人用车层面,现实应对策略

1.养成“浅充浅放”习惯,不要等到电量极低时才去充电。

2.善用规划与预判,在长途出行前,预判续航和充电需求,可以有效避免“趴窝”在半路的尴尬。

3.正确理解表显续航,车辆的续航里程是基于多种工况动态计算的估值,学会判断实际续航,并在此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安全余量。

最后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表面上是对电池容量大小的担忧,但其实是对漫长且不确定的充电过程的焦虑。

随着电池技术的稳步提升,车辆的标称续航已能满足大部分需求,而充电网络的便利性和充电速度的快慢,正成为决定电动车用户体验的关键分水岭。

我是宝益科技,深入研究分享新能源汽车配件、动力电池热管理材料创新解决方案,如果您对本文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对我有什么改进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