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的总裁选举,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阶段。党内各派系的博弈,几乎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随着岸田派部分议员转向支持,以及麻生派明确表态,候选人高市早苗的支持率正在持续攀升。她在党内关键票仓的优势,也在逐渐扩大。对日本政坛来说,这意味着新首相的人选,基本上已经确定了。

因为自民党是执政党,所以自民党总裁和日本首相的职位,是“强绑定”的。这场选举的结果,会直接牵动整个东亚的外交格局。现在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越来越清晰,我们面前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位以右翼立场闻名的政治人物真的掌舵日本,中日关系是不是真的要迎来一场“变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线索,其实藏在她在24号那天的一场关键表态里。
当天,高市早苗在一个公开场合,被记者问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记者直接问她:“如果您成为首相,还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很重的分量。我们都知道,“拜鬼”问题历来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雷区”。以前,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就因为频繁参拜,直接导致中日高层交往中断多年。安倍晋三执政初期的参拜举动,也曾引发不小的外交风波。所以,对于高市早苗这样以右翼立场闻名的政客来说,这个问题更像是一道关于她真实立场的考题。

但是,高市早苗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她既没有直接说“会去”,也没有说“不去”。她的说法是,她会“妥善判断”,会考虑对外交的影响,并且“绝对不能让它变成外交问题”。这个表态,和我们过去熟悉的那些强硬派风格,感觉不太一样。它听起来很谨慎,甚至有点像是在“打太极”。但恰恰是这种回答,反映出了高市早苗现在面临的真实处境。
她的背后,有一批坚定的右翼支持者。她过去的言行,也清楚地表明了她的个人立场。可是,“首相”这个身份,和普通议员是完全不同的。她必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国和韩国会有多强烈的反应?日本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又会是什么态度?毕竟,美国并不希望东亚局势出现失控。

所以,她这番看似模糊的表态,其实是一个相当精明的政治信号。她好像在告诉所有人:我是一个务实的人,我清楚当首相和当议员是两码事。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看看她在经济政策、防卫政策上的其他主张,就会发现,她正在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懂得权衡利弊的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激进派。
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中日关系,是不是真的要“变天”了?我的判断是,可能不会出现一夜之间的剧烈变化,但两国关系的“天气”,确实可能在慢慢转变。从高市早苗的表态和策略来看,她大概率不会在“拜鬼”这个最敏感的问题上主动“点火”。她甚至可能选择不公开参拜,因为一个真正的实用主义者,不会去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不过,这也不代表中日关系就能一直风平浪静。在更广阔的领域,比如海洋权益、台海问题、历史认知等方面,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一阵阵凉飕飕的寒意。高市早苗长期主张“强化西南诸岛防卫”“提升对台合作”等立场,如果这些主张真的转化为政策,那必然会引发新的摩擦。而她根深蒂固的右翼历史观,也可能在诸多细节中,持续释放出负面信号。
换句话说,中日关系或许不会一下子“暴雨倾盆”,但天空确实已经开始布满乌云。高市早苗的上台,可能会让两国关系进入一个“多事之秋”。各种隐性的、显性的考验,都会逐渐增多。

虽然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最终结果还没有正式揭晓,但高市早苗目前的强劲态势,已经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她的实用主义倾向,或许能够避免像“拜鬼”这类直接冲突的爆发,但它无法真正消弭两国在核心利益与历史认知上的深层分歧。
中日关系,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就算天不会瞬间塌下来,我们也必须做好迎接更多风雨的准备。因为在乌云之下,一场连绵的秋雨,有时候比突如其来的暴雨,更加考验人的耐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