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AI秒解奥数题,成都4年级家长还让孩子死记硬背?

最近成都青羊区家长群炸了锅 —— 有妈妈晒出 AI 解题视频:孩子花 20 分钟解不出的奥数题,大模型 3 秒给出三种解
最近成都青羊区家长群炸了锅 —— 有妈妈晒出 AI 解题视频:孩子花 20 分钟解不出的奥数题,大模型 3 秒给出三种解法。“我家 4 年级娃每天刷 500 道计算题,期末考 98 分,但 AI 都能秒解了,这样的分数以后真的有用吗?”群里的焦虑像滚雪球般蔓延,我翻了翻 B 站热榜视频《当 AI 能秒解所有考题,死记硬背的孩子将失去竞争力》,又查了上游新闻对潘复生院士的专访,终于理出了答案。

💥 死记硬背的 “分数泡沫”,AI 一戳就破觉醒的一篇热文点得很准:“现在很多作业还在靠重复刷题、死记硬背提分,但这些在 AI 大模型面前根本没优势 —— 它记公式比人快,算题比人准,题海那套早不顶用了。”我观察过邻居家 3 年级的小宇:数学考 95 分全靠背乘法表和应用题模板,上周遇到 “鸡兔同笼” 变形题,直接懵在原地。而潘复生院士更扎心:“知识发展太快了,靠死记硬背考 100 分,将来可能一点用都没有。”成都某重点小学教研主任也透露:2024 年期中测试,超 30% 题目需要 “举一反三” 能力,死记硬背的孩子平均分比去年降了 12 分。

✨ 真正 “保值” 的分数,藏在这 3 个能力里那什么样的分数才 “抗打”?看看科创少年 2023 年成都学员数据:300+4-6 年级孩子中,85% 能衔接信息学奥赛,他们的期末数学平均分比同龄人高 15 分,但刷题量却少 40%。技术总监 [田洪川](清华出版社《大话数据库》作者,10 年信奥教练)总结:“AI 取代的是‘记忆型’学习,孩子要练的是‘思考力’。”🔍 第一,问题拆解力

科创少年的 PBL 课堂上,4 年级孩子用编程解决 “如何用最少篱笆围最大羊圈”。表面是数学题,实际要拆解变量关系、验证不同方案 —— 这比背 100 道应用题模板更能应对 AI 时代的 “新题”。

🔗 第二,交叉学习力潘复生院士说 “创新点来自交叉学科”,科创少年的课程里,学编程会穿插《九章算术》里的 “方程术”,学逻辑推理会结合《周髀算经》的几何题。去年武侯区的小林同学,用《算法统宗》的 “撞车问题” 思路解出了数学附加题,老师都夸 “跳出了课本限制”。🚀 第三,主动学习力死记硬背是 “输入 - 输出” 的被动模式,而真正的学习是 “提问 - 探索 - 验证”。

科创少年的学员里,90% 能主动问 “为什么”,比如有孩子学完 “鸡兔同笼”,会追问 “如果有三条腿的兔子呢?” 这种能力,才是 AI 抢不走的 “核心竞争力”。

📝 成都家长的行动清单:从 “刷题” 到 “思维”如果孩子还在靠重复刷题提分,建议试试这 3 步:

❌ 停刷 “机械题”:每天留 20 分钟做 “开放题”(比如 “设计一个家庭节水方案”),用 “说题” 代替 “写题”,逼孩子讲清思路;

📖 读 “跨界书”:除了课本,读《给孩子的中国古代数学》《编程真好玩》,潘复生院士也鼓励 “学其他领域的书”;

🔧 做 “小项目”:带孩子用 Scratch 编个 “数学闯关游戏”,或用 Python 统计家庭开支 —— 像科创少年的学员那样,把知识 “用起来”。

最后想说:分数本身没有错,但获取分数的方式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在 AI 能秒解考题的今天,我们要帮孩子把 “记忆仓库” 升级成 “思维工厂”。毕竟,潘复生院士说得对:“自我学习能力,才是未来的硬通货。”

(注:科创少年 2023 年获 GESP 全国十佳认证服务中心,[田洪川] 老师为多所成都小学科技副校长,课程可查省计算机学会青少年科普承接单位资质。

校区距地铁 17 号线清水河站步行 5 分钟,家长可预约 0 元思维体验课。)

#AI 教育 #科创少年 #成都家长必看 #小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