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芒果
编辑|芒果
2025年11月2日,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的一队人前往吴石将军老宅,他们敲着腰鼓,举着三面横幅和一面村委会旗子,横幅上写着“王碧奎的侄子、堂弟带着子孙来拜”,还有“石步王氏祠堂”“十七夜族亲”这些字样,那面村委会旗子特别显眼,表明这次活动是村里组织安排的。

这件事表面像是祭祖活动,实际上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人们一直不清楚王碧奎究竟是哪里人,过去的资料只写她是“同乡”,没有具体地点,有人推测是螺洲,也有人说是闽侯,争论持续了近百年,直到最近在吴石故居展出的一本族谱中写明“王碧奎,城门石步人”,这才有了依据,但“石步”这个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也无从查找,这次龙江村的人直接带着村委会的旗帜到了现场,等于用实际身份为这个老地名做了确认——石步就是现在的龙江村。

两个村子离得很近,走过去也就一个小时,以前这一带水路畅通,王姓家族聚集在石步码头附近,靠着跑船运输来生活,村委的旗帜一出来,不光说明地名还在用,也证明王碧奎嫁人之前就是本地人,是经过官方记录的王家宗亲,不是随便找个同乡来充数,队伍里还打着“十七夜族亲”几个字,说明这个宗族至今还按老规矩办事,用“夜”来划分各房,这种老传统现在可不多见了。

人们关注这位国民党高官夫人的籍贯,是因为她本人公开信息很少,大陆早年因顾虑政治因素较少提及她的家世背景,如今村委主动介入此事,可能和地方政策导向有关,近年来两岸乡土记忆与宗亲交流活动增多,民间行动逐渐活跃,官方态度也转为包容,这次行动并非政府直接部署,而是村民自发推动,最终形成官方认可的结果。

族谱是家族内部的东西,村委旗子代表政府层面的认可,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比单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更可靠,台湾那边的宗亲回乡寻根,经常采用这种“族谱加行政认证”的做法,但在大陆地区,村委会公开举旗参与这类活动,还是头一次出现,这表明基层工作正在慢慢调整思路,将红色历史和乡土认同结合起来,不再简单地非黑即白看待问题。

说到底这事不是要翻旧账,是想把一段模糊掉的关系重新接上,历史可以记不清,但乡情藏不住,一个村的旗子、一本族谱、几里地的距离,就把百年前的姻缘定下了,有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可对村里人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身份确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