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华国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第一篇)

【引言】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你永远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曾几何时,有人说,华国锋水平不高、能力不行,还有人说,他缺少

【引言】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你永远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

曾几何时,有人说,华国锋水平不高、能力不行,还有人说,他缺少雷霆手段,没有大智大勇,甚至把他定性为过渡性人物。

我认为,能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毫发无损地走出来,又能从基层的县委书记,一步一步做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最后达到权力顶峰的人,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实际上,华国锋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领袖人物。

然而,最厉害的,他的不同凡响,他的出类拔萃,还在于他大智若愚,深藏不露。

一、少年时期,胸怀大志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确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伟人的成就源自当初的少年之志,伟人从少年走来。

华国锋出生于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当年毛主席在上海出席党的“一大”时,华国锋才呱呱坠地。他与毛主席相差28岁,属于两代人。

学生时代,他就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本侵略者占领家乡的暴行,立志抗日救国。他说:“当亡国奴活不下去,日本鬼子的残忍,再也不能忍受。”

1938年6月,年仅17岁的华国锋,瞒着家人参加了山西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漫漫征途。

华国锋原名苏铸,为了表达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他把自己名字改为“华国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国锋年少时,就是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立志救国救民。

二、文韬武略,崭露头角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国锋先后担任交城县牺盟会秘书、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兼分区农民部部长、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阳曲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

从此,“华政委”就这么叫开了。后来,有一首歌唱道: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在美。交城的大山岭住过咱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个华政委……”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在多个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他独当一面,善于深入群众,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出了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先进经验,文韬武略崭露头角。

他遵循党中央制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组织扩充和加强交城县武装力量,发展民兵武装,积极组织民兵开展对阎锡山部队认真细致的政治工作,吸引不少敌军士兵弃暗投明,加入到人民军队中来。他在指挥作战中,采取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消灭、瓦解敌军,取得显著成绩,被中共晋绥分局作为经验推广。

在领导土地改革过程中,他既能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又能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实际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注意纠正土改过程中出现的“左”的偏差。

在多年的战争考验和一系列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展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政策、主张的原则性、坚定性和结合实际的创造性、灵活性;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他的政策水平、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执行力、应变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