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别只学唐楷宋行!元代这件行楷帖,笔法结构全是干货。

好,咱今天就来聊聊一件宝贝——元代金琮写的行楷书《寿诗帖》。说老实话,刚看到这东西,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像唐代楷书那么规矩

好,咱今天就来聊聊一件宝贝——元代金琮写的行楷书《寿诗帖》。说老实话,刚看到这东西,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像唐代楷书那么规矩,也不像宋代行书那么潇洒不羁,它处在中间一个有点微妙的位置。但恰恰是这种“中间感”,让它特别有嚼头,特别适合咱们想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或者想在行书里找到一点沉稳劲儿的朋友来细细琢磨。

金琮这卷字,从根儿上说,是建立在非常扎实的楷书基本功之上的。但你注意看,他的笔不是死板地压在纸上,而是带着一种“行走”的动态。比如,很多横画的起笔,他并不是规规矩矩地“藏锋”,而是笔尖轻轻一搭,有个微小的切入动作,然后就顺势行笔。这感觉,就像熟人见面打招呼,不是刻板地鞠躬,而是头轻轻一点,笑意就来了,很自然,也很亲切。这种起笔方式,让字的开头部分活了起来,没有“堵”的感觉。

再说到行笔,他的线条不是粗细均匀的“铁线”,而是有起伏,有呼吸的。你细品他的长笔画,比如一个撇或者一个捺,能明显感觉到笔锋在行进过程中的提和按。提的时候,线条细劲,显得骨感;按的时候,线条饱满,显得血肉丰盈。这一提一按的节奏,就像是音乐里的节拍,让整个字有了韵律感,不再呆板。这就是行楷的魅力,它保留了楷书的清晰骨架,又悄悄注入了行书的生命律动。

光会用笔还不行,字要立得住、站得稳,关键在结构。金琮在处理每个字的结构时,有个很聪明的地方,他非常善于制造“平衡中的不平衡感”。这话听着有点绕,对吧?我解释一下。就是说,他大部分字的重心是稳的,你不会觉得它要倒了。但他并不是通过把笔画都摆得四平八稳来实现的,而是常常通过某个笔画的伸展,或者部件之间的微妙错位,来制造一种动态的平衡。

比如说,他可能会把一个字的左侧部分写得稍微紧凑些,右侧的一个主笔(比如捺画或者竖钩)则舒展开来,这么一收一放,视觉上就有了张力,字就显得精神,有姿态。这就好比一个练武术的人,他摆出一个姿势,看似重心在一条腿上,有点险,但全身的力道是贯通的,整体非常稳,而且充满了随时要发动下一招的动势。金琮的字,就有这种“静中有动”的妙处。

聊完了单字的笔画和结构,咱们再把视线拉远,看看整篇字的排布,也就是章法。金琮这卷《寿诗帖》,在章法上走的是一条“含蓄”的路子。它不像有些狂草那样,上下字连绵不绝,气势奔腾。它的字与字之间,大多是独立的,但内在的呼应关系却一点没断。

这种呼应,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笔势。上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其笔锋的走向、力度和速度,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一个字起笔的姿态。虽然笔断,但意连。二是靠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欹正的变化。他不会是大小一样的方块字机械排列,而是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偶尔某个字会稍微倾斜一点,下一个字又把它拉回到平衡。这种细微的变化,就像是一条平静的溪流,水面有微波,有涟漪,看似平静,实则一直在流动,非常耐看。

那么,咱们临摹或者学习金琮这路行楷,能抓住哪些要点呢?我给你几个实在的建议。第一,别求快。先慢下来,仔细观察他每一个笔画的起、行、收笔的动作,体会那个“笔尖在纸上跳舞”的感觉。第二,重点攻克他那些带有行书笔意的“关键笔画”,比如点画之间的勾挑呼应,横与竖之间的连带,这些地方是楷书变行书的“开关”。第三,在写整篇的时候,要有“全局观”。别闷着头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写几个字就退远看看,体会一下字与字之间的那种气息流动。你是不是做到了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稳定中见生动?

说到底,把字写漂亮不难,但要写出味道,写出那种沉稳又灵动的“书卷气”,就需要像读金琮的《寿诗帖》这样,在细节里找答案。他笔下那种不激不厉、从容舒展的气质,恰恰是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特别需要沉下心来品味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评论列表

山大留学生
山大留学生 7
2025-11-04 21:17
这个厉害我还以为你写的

墨海书画 回复 11-05 09:03
感谢支持,不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