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破的困境:想得太多,读得太少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诸多选择,内心被迷茫与焦虑填满。
是继续坚守当前安稳却略显平淡的工作,还是勇敢跳槽,去拥抱充满未知但可能有更多机遇的新领域?是在熟悉的家乡扎根,陪伴在父母身边,还是奔赴大城市,追寻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又或者,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突然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索自己这些年的得与失,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结果越想越清醒,越想越焦虑,最后只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漫长的黑夜。
我们似乎总是习惯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的幻想与担忧,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
然而,这些过度的思考并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让我们陷入了内耗的漩涡,就像一只在原地打转的陀螺,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却始终无法向前迈进。
杨绛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这句话宛如一道闪电,瞬间划破我们内心的迷雾,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让我们在混沌与迷茫中,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想太多”的迷障:看似努力,实则内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即时通讯工具不断推送着各种信息,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思维也变得愈发浅薄。
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刷微博、抖音、朋友圈上,被各种热搜话题、搞笑段子、明星绯闻所吸引,手指在屏幕上不停滑动,看似获取了大量信息,大脑也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然而,这真的是在思考吗?
《自然》杂志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会导致注意力碎片化,思考能力下降30%。
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习惯了接收他人的观点和结论,却很少去深入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真实性、可靠性,很少去质疑、去分析、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就像信息的搬运工,将大量未经消化的信息堆积在大脑中,却没有真正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智慧。
这种虚假的思考不仅无法让我们真正成长和进步,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假象中。
我们误以为自己了解了天下事,掌握了很多新知识,却不知自己只是在信息的表面徘徊,对事物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过度思考而不行动,还会让我们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当我们的大脑被各种想法、担忧和假设场景所占据,却又无法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我们就会感到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也随之而来。
就像很多职场人,一边抱怨着“内卷”严重,工作压力大,晋升空间小,一边却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他们在脑海中无数次设想自己跳槽后的美好未来,或者是在现有公司获得晋升的各种可能,但却始终没有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于是只能在原地不断地思考、焦虑,让自己陷入了“想得多、做得少”的怪圈。
大脑长期处于这种认知透支的状态,会导致我们的精神疲惫不堪,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下。
而工作效率的低下又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焦虑感,让我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入更深的内耗之中。
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焦虑和迷茫所笼罩,离自己想要的未来也越来越远。
“读书少”的窘迫:视野狭窄,能力受限
(一)认知浅薄易被误导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网络谣言与煽动性言论如影随形。2024年,四川泸定桥发生塌方的谣言在网络迅速传播,一段经过拼凑合成的地质灾害、塌方等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谣称“泸定桥发生塌方”,引发当地居民恐慌。
许多没有深厚知识储备、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看到这样的视频和言论,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并转发,在短时间内,该谣言便在网络上广泛扩散。
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发布煽动性言论,鼓吹一些极端的观点和思想,没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被这些言论蛊惑,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他们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只能被他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而那些阅读量大、知识储备丰富的人,面对这些不实信息和煽动性言论时,往往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凭借自己从书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判断,不轻易被外界干扰,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精神脆弱难抗挫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精神寄托和面对困难的力量。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困境时,那些书中的故事、人物的经历以及作者传达的思想,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慰藉和支撑。
读书少的人,在精神世界里缺乏这样的滋养和支撑。当他们遭遇挫折,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往往更容易陷入绝望和无助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没有从书中获得过面对困难的智慧和力量,也没有在阅读中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在挫折面前,他们的精神显得格外脆弱,很容易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
阅读破局:开启成长与改变之门
杨绛先生的话,不仅是对我们问题的深刻洞察,更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破局之路——多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是我们拓宽视野、提升认知、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与智者对话,与伟人交流,汲取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让自己在知识的滋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警惕一些伪阅读行为。如今,很多人热衷于在网上购买各种书籍,看到打折促销就忍不住下单,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然而真正翻开阅读的却寥寥无几。
还有一些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藏书”,或者收藏各种电子书、读书资料,但却很少真正去阅读和学习。
这些行为看似是在追求知识,实际上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让自己感觉好像在努力学习,但并没有真正获得知识的提升。
我们要明白,买书不等于读书,收藏也不等于学习,真正的阅读是一个深度的知识吸收和思考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用心去感受书中的智慧和力量。
行动起来:从空想走向实干
杨绛先生的这句“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又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翻阅书页,更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世界的重新认知,一种打破思维局限的有力方式。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宁静的天地,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笃定与从容。
然而,仅仅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将阅读转化为实际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思考改变自己。
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远离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和短暂的娱乐,翻开一本好书,让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无论是在清晨的阳光里,还是在夜晚的灯光下,都为自己留出一段专属的阅读时光,与书籍为伴,与智者对话。
不要再让过度的思考消耗我们的精力,不要再让“想太多,做太少”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让我们以阅读为起点,用知识积累力量,用行动创造价值,在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告别内耗,拥抱成长,实现从“想太多”到“做得到”的华丽转身,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