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逆境出真章——盘点历史上那些失意而不失志的文人墨客

古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纵观其中,不少的名篇都是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公元744年,李白因其桀骜不驯

古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纵观其中,不少的名篇都是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公元744年,李白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而遭当朝权贵的谗毁,最终被排挤出长安,遭遇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然而李白不甘于沉沦,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行路难(其一)》一诗勉励自己,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来抒发自己对未来的乐观豪情。

公元805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百余天后因唐顺宗退位而失败,最终被贬,且贬谪时间长达23年之久。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当时的和州知县卑劣无耻,对刘禹锡百般刁难,不但没有给他应得的官府住房,还逼迫他三次迁居,且一次比一次简陋。面对如此困境,刘禹锡奋笔疾书,最终成就了他的历史美篇《陋室铭》,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表达自己志趣高洁、安贫乐道的情操。

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自己主导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而被贬至邓州,次年收到了与自己境遇相同的好友滕子京寄送的《洞庭晚秋图》。此时正值政治失意,范仲淹看图后却豪情大发,慷慨淋漓地写下了《岳阳楼记》,以此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而遭保守派诬陷,最终被贬为滁州知州。滁州远离皇城,地理偏僻。然而欧阳修并未因境遇不顺而郁郁寡欢,而是陶情山水,与民同乐,并因此成就《醉翁亭记》,给后世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湖州谢表》中的言辞被新党指控“讥讽朝廷”,导致其被捕入狱百余日)被贬至黄州,担任无实权无俸禄的虚职。此期间苏轼生活窘迫,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开荒种地,并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了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心境。

公元1278年,南宋濒临灭亡,文天祥率军在广东海丰五坡岭抗击元军,后兵败被俘。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经过零丁洋,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对其威逼利诱,并让其劝降崖山守将张世杰、陆秀夫。然而文天祥一身正气、宁死不屈,以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过零丁洋》回绝了张弘范的利诱,并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来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

唐代的杜甫,他一生坎坷,饱经战乱,并因此成就了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史》、《三别》等。明代的杨慎,因政治斗争而被发配边疆,其《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气磅礴,广为后人传颂,等等。诸如此类历史上因失意而成就名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内心强大,意志坚定,心态乐观,在逆境面前不退缩,对未来充满信心,因而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并流芳百世。

逆境,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剂强心剂,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性,激发人的斗志,对于弱者来说,它又是一纸“催命符”,磨灭人的意志,让人沉沦。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惟有以淡然的心态看待一切,遇逆而上,越挫越勇,我们才不会被逆境打倒,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