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行业发展,曾被部分消费者视为 “潜规则” 的 “薅羊毛” 行为正引发诸多争议,不仅导致商家经营承压,更倒逼平台规则与相关政策迎来调整契机。
早期电商平台为打消消费者网购顾虑,推出仅退款、七天无理由退货等偏向消费者的服务政策。这些政策在普及电商消费的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被部分人利用:部分消费者收到商品后以 “货物损坏” 等为由申请仅退款不退货,借助极速退款权益直接获得退款却留存商品;更有甚者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 “临时使用” 商品,某班级学生集体购买活动服装,使用后集中退货,直接导致涉事店铺因退货率过高被临时封禁,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服装、首饰等领域成为恶意退货重灾区。不少消费者借七天无理由退货 “短期使用” 商品,使用后再退货,给商家造成实际损失。为应对这一问题,部分服装商家推出 “超级大吊牌”,通过增加使用不便性防止商品被临时使用,形成商家与恶意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随着此类不诚信行为增多,行业生态受到明显影响。一方面,恶意退货、仅退款乱象推高商家退货率,部分商家被迫拉黑频繁退货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早期诚信消费环境不复存在,从早年的 “差评师” 到如今专门 “薅电商羊毛” 的团体,不诚信行为从个体蔓延至群体,甚至出现因恶意仅退款被起诉的案例,这类行为已涉嫌诈骗。
当前电商规则亟需修订。七天无理由退货不应成为 “完全无理由”,可探索设置退货限制条件或不全额退款机制;针对频繁恶意退货的消费者,建立行业统一的黑名单制度十分必要。目前部分电商平台已自发建立黑名单,对违规账号采取不发货等限制措施,但这类 “潜规则” 式的应对方式缺乏规范,属于非合作博弈,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临近双十一消费旺季,退货高峰再度引发关注。电商规则修订需兼顾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从道德约束转向规则层面的明确规范,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退货原因追溯机制、完善诚信评价体系等方式,推动行业从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性博弈,缓解商家经营压力,促进电商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