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2025年降脂管理指南,该指南在风险分层、治疗目标和临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
一、风险分层新增“极端风险”,LDL-C目标值进一步下调新指南在原有“极高危”基础上,新增了“极端风险(Extreme Risk)”类别,主要包括两类患者:
复发性ASCVD事件患者,如1年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多血管疾病患者,即同时患有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或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相应的LDL-C控制目标也更为严格:
极高危人群:LDL-C需降至<1.4 mmol/L,且较基线降幅≥50%;极端风险人群:建议将LDL-C降至<1.0 mmol/L,部分患者甚至可考虑更低的阈值。
二、ACS后治疗时机前移:住院期间启动强化降脂新指南特别强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发病后处于心血管事件的易感期,尽早控制LDL-C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具体推荐包括:
无论患者既往是否接受降脂治疗,住院期间均应评估LDL-C水平;若未达标,立即启动阿托伐他汀(40~80 mg/天) 作为初始治疗;对他汀不耐受或降幅不足者,应在住院期间加用非他汀类药物,避免治疗延迟。三、新型降脂药物:从口服到注射,多维度突破治疗瓶颈为帮助患者实现更严格的降脂目标,新指南系统介绍了几类新型药物,覆盖不同机制和给药途径:
(一)口服药物:便捷强效,改善依从性贝派地酸(Bempedoic Acid):作为ATP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其前体药物特性使其主要在肝脏激活,肌肉副作用显著低于他汀;还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hs-CRP,兼具抗炎与代谢益处;单药治疗可降低LDL-C达22%,联合他汀降幅可达36%。口服PCSK9抑制剂:艾西替德(Aicitide):每日一次口服可使LDL-C降低60%,目前正在进行III期试验;布拉罗塞特(Blara Proset/ACD780):通过干扰PCSK9溶酶体降解降低LDL-C,单次口服降幅达50%。新型CTP抑制剂:如Obicetrapib,单药治疗可降低LDL-C 30%~50%,与他汀联用效果更显著。(二)注射制剂:长效精准,提升治疗持续性PCSK9单抗(如依洛尤单抗、阿利珠单抗):降幅达60%~65%,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中位LDL-C可维持在30 mg/dL以下。每月一次PCSK9融合蛋白(如Lara Deli Pep):每月注射一次,在HeFH和ASCVD患者中均可实现60%的LDL-C降幅。小干扰RNA药物英克西兰(Inclisiran):每年仅需注射两次,降幅达50%,目前正拓展用于糖尿病合并ASCVD人群。
四、前沿技术:从对症治疗走向“根治性降脂”(一)CRISPR基因编辑通过编辑PCSK9基因实现永久性降脂,I期试验中一名HeFH患者单次治疗后2年LDL-C仍降低60%,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二)表观遗传编辑不改变DNA序列,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实现降脂,目前尚未进入临床,但因其高安全性备受期待。五、临床实践策略:四维度评估,个体化治疗LDL-C降幅需求:极高危:降幅≥50%,推荐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或贝派地酸;
极端风险:降幅≥70%,常需“他汀 + 依折麦布 + PCSK9抑制剂”三联治疗。
患者依从性:倾向口服药者可选贝派地酸或口服PCSK9抑制剂;倾向长效治疗者可选英克西兰或每月一次融合蛋白。
副作用耐受度:他汀不耐受者优选贝派地酸或PCSK9抑制剂;痛风患者慎用贝派地酸(可能升高尿酸)。
经济与医保政策:在疗效相近时,优先选择医保覆盖药物。
2025年ESC降脂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血脂管理进入更强效、更前置、更个体化的时代。从新型口服药到每年仅需注射两次的RNA疗法,再到基因编辑等根治性技术,降脂策略正变得日益多元。临床医生应灵活运用这些工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优治疗路径,最终实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深度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