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落幕,漫威电影宇宙(MCU)便陷入了创作迷局 —— 就像迷失航向的航船,在多元宇宙的叙事迷宫中反复打转,始终难寻突破。2025 年 2 月上映的《美国队长:无畏新世界》即便有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坐镇,也终究后劲不足,未能挽回口碑颓势。而作为 MCU 第五阶段的收官之作,《雷霆特攻队》(Thunderbolts*)却恰似一针精准的强心针,让观众久违地感受到 “漫威式魅力回归” 的振奋。
影片的故事围绕一群特殊 “执行者” 展开:他们本是被政府及瓦伦蒂娜操控的边缘反英雄,大多曾是战场上的 “炮灰” 或权力博弈的弃子,却在一系列意外中集结成队,肩负起拯救美国的使命。乍看之下,这样的设定与 DC 的《自杀小队》颇有相似之处,但导演 Jake Schreier 并未走 “纯动作奇观” 的老路。得益于独立制片公司 A24 的参与,影片浸染了浓郁的作者性表达 —— 低饱和度的色调、心理惊悚感的镜头语言,将叙事重心牢牢锁定在这群 “失败者” 的内心世界:他们如何在孤独与自我怀疑中与创伤和解,又如何在无意义感中寻找生存的价值。这种对人性肌理的细腻描摹,让影片与 DC 的同类型作品形成了鲜明区隔,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创作路径。
不过,过度侧重角色内心刻画也带来了明显短板:瓦伦蒂娜的幕后阴谋线铺陈得过于零散,未能与主线形成有效勾连;而最终与 “哨兵” 的对决,也因依赖 “情感共鸣化解危机” 的处理方式,显得缺乏视觉张力,远不及前期动作戏的冲击力。好在这些结构性瑕疵并未完全掩盖影片的情感力量 —— 当角色们袒露脆弱时的真实感,足以让观众暂时忽略逻辑上的疏漏。
《雷霆特攻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弗洛伦丝・皮尤饰演的叶莲娜,她堪称全片的灵魂人物与绝对 MVP。影片开场的吉隆坡戏份堪称教科书级:叶莲娜从默迪卡 118 大楼天台纵身跃下,200 米高空坠落的实拍镜头搭配玻璃幕墙与都市霓虹的流动光影,再衔接后续紧凑的走廊近身格斗,瞬间将 “反英雄” 的凛冽气质拉满。塞巴斯蒂安・斯坦饰演的巴基登场同样惊艳,他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与瓦伦蒂娜的特种部队展开追逐,仅凭一根钢索便掀翻整辆敌方车辆,利落的动作设计尽显角色魅力。大卫・哈伯则与美国密探共同承担了影片的主要笑点,即便台词有限,也凭借精准的表演贡献了不少轻松时刻。
遗憾的是,角色分配的失衡削弱了团队的整体张力。幽灵与模仿大师的戏份被大幅压缩,其中模仿大师更是过早下线 —— 这一安排不仅让粉丝惋惜,更与海报上星号象征 “六人小队” 的隐喻形成割裂,使得队伍的 “临时感” 远超 “羁绊感”。而作为 MCU “战力天花板” 的哨兵,虽被赋予 “人格分裂” 的复杂设定,但其内心的空虚与挣扎未能得到充分刻画,最终的 “救赎” 也显得有些仓促。
《雷霆特攻队》无疑是 MCU 近年最具诚意的作品之一。它没有依赖 IP 光环堆砌特效,而是以 “心理创伤” 为核心,通过一群边缘人的自救故事,为后《终局之战》时代的漫威注入了久违的人性温度。这种对早期漫威 “角色驱动叙事” 的回归,让影片在《美国队长 4》等失利作品中显得尤为亮眼。
尽管存在角色分配不均、主线与支线衔接松散等问题,使得影片未能跻身《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银河护卫队》这样的巅峰行列,但它的尝试意义重大 ——A24 带来的独立电影美学与漫威工业化制作的碰撞,为后续第六阶段的《复仇者联盟 5》铺垫了更具深度的叙事可能。对于 MCU 粉丝而言,这部作品或许不是 “王者归来” 的宣告,却是 “重新出发” 的信号,值得放进观影清单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