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跟“虚劳”有关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累”:浑身乏力、心慌气短、动不动就出汗、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但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累”:浑身乏力、心慌气短、动不动就出汗、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但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往往显示“正常”。这种状态,在中医看来,很可能就是“虚劳”的初步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剂治疗虚劳的传世名方——清代名医张锡纯所创的十全育真汤。它不像“十全大补汤”那样名闻遐迩,但其构思之精巧,用药之独特,尤其适合现代人复杂的“虚劳”体质。一、什么是“虚劳”?不仅仅是虚弱那么简单中医所说的“虚劳”,不等于简单的“体虚”。它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长期的、慢性的、涉及多个脏腑功能的衰退性病症。其核心病机是 “气血阴阳俱虚” ,但往往伴随着 “瘀血”和“痰凝” 等病理产物。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条河流。气血阴阳就是河中的水量和能量。虚劳,就是河水快干涸了。 瘀血和痰凝就是河道中淤积的泥沙和垃圾。

如果只懂得拼命补水(单纯进补),而不清理河道(化瘀祛痰),河水依然无法畅通,反而可能因为水流的冲击让淤堵更严重,出现“虚不受补”的上火、腹胀等问题。

二、十全育真汤:补虚、化瘀、通络,三管齐下张锡纯先生深谙此道,他所创的十全育真汤,正是一张 “补破兼施” 的典范方剂。我们来看看它的组成和妙处:方剂组成: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四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参考《医学衷中参西录》)。

十全育真汤这个方子构思极其精妙:

1. 团队协作:以参、芪、山药为“后勤部长”,补充气血津液。

2. 内部制衡:用知母、玄参作为“调解员”,防止补药过于温燥。

3. 安神定志:龙骨、牡蛎如同“稳压器”,让浮躁的虚阳得以潜藏,改善睡眠和情绪。

4. 攻坚小队:丹参、三棱、莪术组成“清道夫”,专门破除因虚而产生的瘀血,使补进去的气血能够畅通无阻。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涩安神之功,补而不滞,破而不伤,正适合现代虚劳患者“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三、病历分析:当“虚劳”遇上“十全育真汤”病历:王先生,42岁,IT项目经理。近两年来感觉身体被掏空。具体表现为:极度疲劳,下班后话都不想说,周末只想躺着,但休息后并不能缓解。心慌盗汗,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晚上睡觉时身体出汗,衣衫尽湿(盗汗)。食欲不佳,胃口差,饭后腹胀,大便时而稀溏。周身刺痛,身体多处有莫名的刺痛感,位置固定。舌脉:舌质暗红,边有齿痕和瘀点,苔少,脉象细涩。

辨证分析:1. 气阴两虚:疲劳、气短、盗汗、舌红苔少,是典型的气虚与阴虚并存。

2. 脾虚失运:食欲差、腹胀、便溏,是脾的运化功能减退。

3. 久病入络,瘀血内停:周身固定刺痛、舌有瘀点、脉涩,是体内有瘀血的明确指征。这位患者的病机,正是十全育真汤的典型适应症:在气血阴阳俱虚的基础上,合并了瘀血。

治疗方案:以十全育真汤为底方进行加减。处方:党参15克, 黄芪20克, 山药30克, 知母10克, 玄参10克, 生龙骨30克(先煎), 生牡蛎30克(先煎), 丹参15克, 三棱6克, 莪术6克, 炒麦芽15克, 鸡内金10克。方义:用原方补气阴、安神、化瘀。  加入炒麦芽、鸡内金,增强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作用,解决其食欲不振和腹胀的问题,确保药物和食物能被有效吸收。效果:服药7剂后,王先生自觉精神好转,盗汗明显减少,食欲改善。原方微调(减少三棱、莪术至5克,加茯苓15克,以增健脾之力),继服14剂。一月后复诊,自述精力恢复六七成,刺痛感基本消失,睡眠安稳,已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加减辨证:如何让古方为你所用?十全育真汤是一个优秀的“模板”,但需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化裁。以下是常见的加减思路:

1. 偏于阴虚火旺者:表现:口干咽燥、手心脚心发热、午后潮热、舌红无苔。加减:加重知母、玄参用量至15克,或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克以清虚热。

2. 偏于气虚阳虚者: 表现: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溏、夜尿多。 加减:可减少知母、玄参用量,或加干姜、肉桂各5克,以温中助阳。

3. 瘀血症状严重者: 表现:疼痛剧烈,唇色紫暗,舌下络脉怒张迂曲。   加减:可加大丹参用量至20-30克,或加桃仁、红花各10克 ,以增强活血之力。

4. 痰湿内盛者: 表现:体形肥胖,痰多,胸闷,舌苔厚腻。  加减:去滋腻的玄参,加半夏、陈皮、茯苓各10克,以燥湿化痰。

5. 失眠严重者: 加减: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5克,以养心安神。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以其深邃的医学洞察力,打破了“虚则补之”的单一思路,开创了“补通结合”治疗虚劳的新境界。它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身心疲惫,不仅要补充能量,更要疏通道路,清理垃圾。

温馨提示:本文旨在科普,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如果您有上述症状,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在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抓药,以免贻误病情。让古方的智慧,在专业的指引下,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