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家,阅览室座席数176.6万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出现“一座难求”现象,反映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多地图书馆正在探索可行路径,尝试借助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供给,保障读者公平权、盘活有限公共资源、引导文明阅览风尚。
虽然全国公共图书馆总量可观,但实际利用情况各地相差悬殊。比如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往往“一座难求”,但很多地级市、县城的图书馆座席空置率很高。这与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市民对阅读需求度有关。但在全民阅读热推动下,未来或有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这就需要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面对“占座”“一座难求”,部分图书馆作出回应。《首都图书馆阅览坐席使用规则(试行)》明确,禁止以任何形式占座、代占座。离座超过60分钟,将被视为自动弃座;深圳图书馆推行红绿提示单制度,非饭点离座超30分钟贴绿单、饭点超60分钟贴红单;杭州萧山图书馆则采用沙漏计时……这些探索值得肯定。
各地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自然要公平分配座席。占座、代占座时间过长,是一种自私自利行为,不仅造成座席资源浪费,也导致其他读者无座可坐,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因此,部分图书馆探索座席利用效率,能让每寸文化空间流动起来。这是促进公共图书馆资源公平分配、充分利用的必要变革,为其他图书馆打了个样。
但我们还要意识到,破解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不能止于如何“分蛋糕”,还应该做大“蛋糕”以及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较2023年的4.75本增加了0.04本。这与我国推广全民阅读有一定关系。当读者对纸质图书阅读需求增长,应该对图书馆座席需求也在增长。但不少公共图书馆建于多年前,受空间限制很难增加座席,也造成“一座难求”。
因此,在公平分配座席的同时,也要扩大公共图书馆空间,最大化增加座席,与全民阅读需求相适应。因为读者坐着阅读,才能细品书中思想,而站着阅读不仅体验感差,而且阅读时间会压缩。这就需求各地有关方面根据城市人口数量、读者数量等指标,因地制宜建设图书馆并按需提供座席。这需要土地划拨、资金投入等。
如何管好公共图书馆也是一大考验。由于不同群体对坐席的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备考族一般会去长期固定的学习位,上班族则更青睐灵活可用的临时座位办公。对带娃家长来说,他们常去相对独立的安静空间。周末和平时需求也不一样,这需要图书馆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座席和图书分类,以避免资源错配带来矛盾和浪费。
今天,善用技术手段也能提升公共图书馆管理效率。比如有些图书馆已借助智能红外感应设备,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座位使用状态,预约未到、离座超时都会自动释放座位。其管理效率立竿见影。除了要破解大城市图书馆“一座难求”,还需要解决中小城市图书馆座席浪费现象,可从增加图书、报刊种类尤其是新书等入手。
总而言之,破解部分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是一篇“大文章”,要从空间扩容、科学管理、座席分配等多角度入手,以保障全民阅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