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场外卖大战开打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美团深挖了10年的护城河,竟然连阿里的第一波攻势都挡不住。蒋凡带着一个部门,就把美团70%的市占率给打到了40%左右。然而,阿里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瞄准了美团的另一个核心业务,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的财务表现极其优异,每年仅花费10亿左右的运营成本,却至少能贡献出100亿以上的营收;业务体量虽然仅为外卖的十分之一,但所创造的利润却与外卖业务不相上下,经营利润率断层式领先,是美团内部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部门,没有之一。
而阿里用来打大众点评的武器,却是一个此前一直很低调的国民级应用,高德地图。
早在2014年,高德地图就被阿里给收购了,但就这么一个全民刚需的应用,却长期没有靠谱的盈利模式,直到2024年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而如今,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成为了直插美团腹地的大杀器。
9月10日,阿里召开了盛大的产品发布会,宣布高德地图上线了一个新功能,高德扫街榜。这个扫街榜,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嵌于高德地图里的本地生活评分系统,而在此之前,大众点评在这一领域已经统治很多年了。
大众点评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交易佣金,商家在平台上销售团购券代金券,都要付给平台一定比例的佣金;另一个就是广告,这是大众点评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商家给平台付费,提高店铺的曝光度。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众点评如今有着1.2亿左右的月活用户和千万以上量级的商家入驻,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量。但是,外卖大战的结果就已经证明,消费领域里的商战,对阵双方的规模往往不是赢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真正的护城河,还是得看哪一方更能为用户创造价值。
大众点评生存的根基,在于其评分体系。用户为了避免外出消费被坑,会去大众点评查一下店铺的评价高不高,用户使用的越多,积累的评价也就越多,评分也就越有公信力,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这些消费评价得是真实的,不能被人为操纵。
常去餐厅吃饭的朋友们都知道,商家经常会以赠送饮料小吃为条件,要求消费者给个五星好评,现在甚至出现了一键生成好评的AI工具,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费心费力的写评价,而是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帮助店铺把评分刷上去了。我们在大众点评里经常能够看到,有些店铺明明开业时间也不长,评价数量就已经破万了,即使差评数量也很多,但是评分依然能维持4.8 4.9的高分,到这种店铺里消费,往往会踩坑。
刷分对于一个依赖于真实消费数据而存在的平台来说,伤害是致命的,因为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其生存的根基。之前由于找不到大众点评的替代品,用户们只能在一次次的踩坑中,总结大众点评的使用经验。为了找到一家心仪的餐厅,光看评分还不够,往往还要花大量时间去看差评,时不时还要去小某书上看看有没有避雷贴。一个本来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app,结果在发展了10多年之后,规模越来越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这就给阿里的进攻,留出了破绽。
公平的说,与其责怪大众点评对于店铺刷分的监管不力,倒不如说这其实是一种机制上的硬伤。评价都是消费者自己写的,平台怎么能区分这到底是真实消费体验,还是被小恩小惠诱惑的刷分呢?
而作为搅局者的高德地图,则找到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办法,化解了这个看似无解的刷分难题。
高德扫街榜的评分机制,主要是基于用户的行动轨迹和行为模式。举个例子,假如你特别喜欢一家餐厅,你大概率是会经常光顾的,每次你都会打开高德地图,导航开车过去;如果这家店离你家特别远你也依然频繁光顾,或者是,你会为了去这家小店会专门出趟门,过去吃完了饭就回家,这就说明这家店做的菜品是真的合你的口味了。
这个评分机制就非常巧妙了,它依据的是用户的客观行动,而不是主观言论。对于坐拥10亿级用户的高德来说,每天都可以收集到的出行数据,为扫街榜的评分体系提供了天量的有效数据,那这份榜单的公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不过这样的评分机制也是会有局限性的,比如说多家餐厅扎堆开在同一个商场里,导航就很难区分出用户到底去了哪家;如果用户对于某家餐厅的位置很熟悉,不开导航就能过去,高德也无法收集到用户的行为数据。
但无论如何,高德的这种评分思路,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而最先受益于扫街榜这一评分机制的,大多会是那些小而美的街边小馆子,大量的宝藏小店得以被消费者看到,消费者们则可以放心的跟着导航,在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找到真正好吃的餐厅。
而作为防守方的大众点评就很难受了,先不说他们是否也能快速改进自己的评分系统,就算美团调集资源守住了市场,也会牵扯精力,劳民伤财。要知道,高德搞扫街榜,只不过是在基本盘上整点副业而已,就算点评系统不成功,它依然是那个国民级的导航应用,而大众点评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美团的半边天都会塌下来。为了守护核心粮仓,美团很可能像应付外卖大战那样,砸下重金以应对阿里的攻势。面对着越来越凶猛的阿里,美团之后的日子,怕是不会太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