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心市”,这是我炒股十年后,给自己总结的第一个关键词。所谓“迷心市”,就是当我们被“盈利”的欲望裹挟时,眼里看到的不再是真实的市场,而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赚钱行情”——股票涨了就觉得“能涨到天上去”,跌了就觉得“马上会反弹”;期货涨了就满仓追,跌了就死扛;转债涨了舍不得卖,跌了又不敢买。后来我才深刻领悟,每个人今天的行为模式,都是过往经历总和的输出——我之所以在“迷心市”里越陷越深,正是因为前期的亏损没有让我建立起正确的投资逻辑。直到被市场狠狠教训后才明白:亏损的投资者,必须将安全与效率设为自身算力的核心两维,二者缺一不可。而我,就是在“迷心市”里摔得最惨的那一个,在A股市场越久,我越是感觉稳健赚钱的不易,也越能理解老股民的谨慎——毕竟见过太多新股民在追涨初期赚得嗨,最后却亏得惨的结局。我们带着“既要安全还要能赚钱,最好能快速赚钱”的期待冲进市场,却在“迷心市”里把本金越折腾越少,直到遇见新转债和不强赎公告后的转债,才终于踩稳了投资的脚跟,需要明确的是,随着上市时间的不断增加,新转债会变老,本文所讲的新转债特指刚上市的转债;不强赎转债,特指不强赎公告后的一个月内的转债;尤其是新转债,它不仅完美契合“安全与效率”的核心,更有着极低的参与门槛——只要有转债交易权限,新转债采用信用申购,顶格就能申购10000张,是我找到的为数不多可以重仓,并且能安心睡觉的品种。
2015年的牛市,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刚接触股票不久,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心里的欲望被彻底点燃。我把家里的积蓄15万全部投入股市,还加了5万的杠杆,重仓买入了一只互联网概念股。刚开始,股价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涨,不到一个月,账户浮盈就超过了10万。我每天都在朋友圈晒收益,亲戚朋友问我“怎么炒股”,我也毫不客气地以“老师”自居,给他们推荐股票。那时候的我,完全沉浸在“快速赚钱”的快感里,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迷心市”的陷阱,更没把“安全”放在眼里——那时候的我,连“安全与效率”的算力概念都没有,只盯着“盈利”的结果狂奔,更不知道还有“刚上市的新转债”“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这种低门槛又稳健的品种。
可牛市的狂欢总有落幕的时候。2015年6月,股市突然暴跌,我的股票连续五个跌停板,账户里的浮盈瞬间清零,还倒亏了8万多。杠杆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天都接到券商的“补仓通知”,可我根本拿不出钱。最后,券商强制平仓,我账户里的15万本金只剩2万多。那一天,我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平仓通知,整个人都懵了——十年的积蓄,就这样没了。我终于明白,新股民时期那种“赚得嗨”的感觉,不过是市场给的幻觉,一旦行情反转,没有“安全”作为根基,等待自己的就是“亏得惨”的现实;而忽略“效率”的盲目死扛,只会让亏损雪上加霜。
这次失败让我消沉了很久,但骨子里的“不甘心”又让我在半年后重新冲进了市场。这一次,我不敢碰股票和杠杆了,转而开始炒基金。我听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买了一只“明星基金”,刚开始净值确实在涨,可没过多久,就遇到了市场调整,基金净值连续下跌。我又犯了老毛病——“跌了就扛”,总觉得“基金经理会操作好的”,结果越扛越亏,最后赎回时,2万多又亏了5000多。后来,我又尝试过期权和老转债,每一次都在“迷心市”里栽跟头。比如炒老转债时,我看到一只转债价格从150元跌到120元,就觉得“跌到位了,该抄底了”,重仓买入后,没想到它还能跌到100元,我被迫止损;还有一次,看到一只转债价格从100元涨到130元,就追进去,结果买入当天就跌到110元,又亏了一笔。这些反复的亏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没有把“安全与效率”作为核心算力,再努力都是白费。
就这样,几年时间里,我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从2万多变成1万多,再从1万多变成几千块,投资对我来说,成了“越努力越亏损”的笑话。我开始反思:难道投资真的只能要么“追求安全存银行”,要么“追求收益冒风险”吗?就没有既能让我安心,又能赚钱,还容易参与的品种吗?直到2022年,我在一个投资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新转债”和“不强赎公告后的转债”,说这两种转债“风险低、收益稳”,还特别提到“随着上市时间增加新转债会变老,咱们只做刚上市的;不强赎转债要盯公告后一个月内的,安全性更高”,同时提到“只要有转债交易权限,新转债信用申购就能参与,顶格能申10000张”。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先去券商开通了转债交易权限,然后开始研究它们,没想到这一研究,竟然彻底改变了我的投资命运——这两种标的,恰好都踩中了“安全与效率”的核心,刚上市的新转债更是用极低的门槛,让我重新找回了投资的底气。
先说说刚上市的新转债。刚开始,我只是按照论坛里说的,每次有新转债发行就直接顶格申购10000张——毕竟信用申购不用提前交钱,顶格申也没风险,还能提高中签率,重点就是等它刚上市就操作。第一次申购就中了8签,成本800块,上市当天,这只刚上市的新转债开盘价109元,我卖出后赚了72块。虽然钱不多,但那种“零门槛、稳赚不赔”的感觉,让我心里一暖。后来我又陆续顶格申购了几只新转债,有的中了5签,有的中了12签,每次都在它们刚上市时关注行情,卖出后都能赚几十到几百块。比如2022年夏天,我申购的一只新转债,顶格申中了15签,刚上市首日开盘价109元,我卖出后赚了1350块;还有一只新转债,顶格申购后中了20签,作为刚上市的转债,它连续三天上涨,从105元涨到115元,我在113元卖出,赚了1600块。
慢慢的,我敢把更多资金投入刚上市的新转债短线操作里。通过研究我发现,刚上市的新转债,往往会因为“打新资金获利了结”出现短暂下跌,之后如果市场环境好,又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比如有一只新转债,上市首日开盘价110元,下午跌到106元,我判断这是“打新资金卖出后的回调”,就用账户里的1万块买入94签(约10000元),这只刚上市的转债第二天就涨到112元,我卖出后赚了564块。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刚上市的新转债为什么能让我“重仓且安心睡觉”:100元的面值是安全垫(安全维度),上市初期的快速行情是效率保障(效率维度),而“信用申购、顶格10000张”的规则,让我不用纠结“资金占用”或“中签概率”,只需专注判断刚上市转债的短期行情,就能轻松把握收益。
再说说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随着对转债市场的熟悉,我发现刚上市的新转债虽好,但收益空间相对固定,而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能在安全的基础上,带来更可观的收益弹性。之前我也炒过老转债,但总因为没盯紧“强制赎回条款”踩坑,直到明确“只做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才彻底规避了这个风险。
所谓“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核心优势就在于“时间窗口的确定性”——上市公司发布“未来不强制赎回”公告后,一个月内基本不会出现突发赎回风险,市场资金会更敢进场,价格也会更稳定地跟随正股或行业行情波动。比如去年上半年,我关注到一只新能源行业的转债,正股因为政策利好连续上涨,转债价格从110元涨到128元时,市场开始担心触发强制赎回,价格回调到118元。就在这时,公司发布了“未来6个月内不进行强制赎回”的公告,我立刻在公告发布后的第三天买入100签(约11800元),牢牢锁定“公告后一个月内”的时间窗口。果然,接下来的两周,随着新能源板块持续升温,这只转债价格从118元涨到132元,我在持有第25天(仍在一个月窗口内)卖出,赚了1400块,收益率接近12%。
还有一次,一只消费类转债发布不强赎公告时,价格是112元,当时消费板块正处于复苏阶段,我判断短期内会有行情,就买入50签(约5600元)。在公告后的第二周,转债价格涨到120元,我没有急着卖,而是继续持有到第三周,价格冲到125元时果断出手,5600元本金赚了650块,只用了20天。这两次操作让我总结出规律: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就像“戴了安全绳的登山者”——公告消除了赎回风险(安全维度),一个月的时间窗口又能让我快速捕捉行情(效率维度),既不用像炒老转债那样提心吊胆,又能比刚上市的新转债赚得更多。
现在,我的投资组合很简单:70%的资金用来顶格打新刚上市的转债,以及操作刚上市转债的短期行情;30%的资金用来跟踪不强赎公告,在公告发布后第一时间介入,持有不超过一个月就卖出。这样的配置,既保证了“稳赚的基本盘”,又有“弹性的收益补充”。从2022年至今,我的账户从最初的几千块涨到了现在的6万多,虽然没有当年牛市里“日赚过万”的刺激,却有着过去十年从未有过的踏实——每天不用盯着行情软件焦虑,不用因为股价暴跌失眠,因为我知道,不管是刚上市的新转债,还是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都踩中了“安全与效率”的核心,是能让我稳稳赚钱的标的。
回望这十年的投资路,从追涨抄底的“颗粒无收”,到靠转债实现“稳定盈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投资不是和市场比谁更“敢赌”,而是比谁更“会选”。当我们被“迷心市”的欲望裹挟时,再聪明的判断也会出错;可当我们找到像“刚上市的新转债”“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这样的标的,就像握住了一双“安全的手”,能带着我们走出亏损的泥沼。
如果你也在A股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厌倦了“赚得嗨最后亏得惨”的循环,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先开通转债交易权限,专注刚上市的新转债打新与短线,再搭配不强赎公告后一个月内的转债操作。相信我,当你把“安全与效率”刻进投资逻辑里,当你找到真正能让你“重仓且安心睡觉”的标的,盈利就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