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
(汉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皆之国。(五月)田荣击都,都降楚。(六月)田荣击杀巿。齐王田荣,故齐相。(七月)田荣击杀安。
田都跟田安随项羽入关之后,田都被封为齐王,田安被封为济北王。
他俩回到齐地后,一个被田荣打跑,一个被击杀。
不管是田都、田安或者常山王张耳在受到攻击时,项羽都没有第一时间前去营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按理来说那时是他的最佳时间,但结果是他没有任何表示,很奇怪他在那一段时间在做什么?
田荣击田都是在五月,如果说这个时间项羽还逗留在关中无法支援,情有可原。

那田荣击杀田安是在七月,与项羽诛杀韩王成是同月,在《史记》中记载,韩王成是在彭城被杀。
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时项羽已经身在彭城,却依旧放任田荣的行为。或许他误判了田都、田安、张耳的军事能力,也缺乏对于田荣在齐地军事力量的认识,更没有料到他们这么快被击溃。
紧接着刘邦夺取三秦的消息也传到项羽耳朵里。
八月,项羽立郑昌为韩王,当项羽下达这个任命时,他的首要攻击目标其实已经确立是齐国田荣。
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史记·项羽列传》
至于张良给项羽,田荣跟彭越反楚的书信“齐欲与赵并灭楚”,也只是再添一把火。即便没有张良的引导项羽依旧会把齐放到首位,因为齐国与楚国的紧邻,严重威胁楚国的大后方。
不过在攻打齐国田荣之前,项羽需要清理掉内部威胁并整合资源。
项羽内部最大的政治威胁来自楚怀王熊心。
所以项羽一步步削弱楚怀王的实权,首先给怀王授予义帝虚名,然后将其迁徙到郴州,最后密杀于江中。
这里有一个问题,项羽杀熊心是失策吗?
我认为不是。
首先,按照当时项羽西楚霸王的身份来看,楚怀王作为反秦的符号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留他在彭城反而不利于项羽大后方的稳定,这一点在项梁死后熊心的行动便可以看出,熊心不仅有迅速从盱眙赶到彭城的行动力;还有夺取项羽等人军权的勇气和决断力;最后他委任宋义为上将军,又能够看出他利用臣僚之间的矛盾,形成互相制衡局面的政治能力。
这些不仅可以看出熊心是有自己政治理想,不甘为他人傀儡,也说明他是有手段、有能力的。
这便是项羽必杀熊心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果留着熊心,熊心会不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出对项羽不利的事情?即便他不想,但是无法杜绝其他人不会打着他的旗号大做文章,这种事很难避的,即便把他迁徙到郴州依旧无法消除这种威胁。
最后,熊心对刘邦的态度,在怀王之约中令刘邦占尽优势,还不肯收回“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导致项羽在分封时东西为难,不封刘邦会背负毁约的污名,若如约则会让刘邦占据地利优势,项羽迁怒于熊心也是合理的!
从项羽当时的视角来看杀熊心的利大于弊。
“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使布追杀之郴县”--《史记·黥布列传》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熊心被项羽杀害的情形,我认为是具有合理性的。

不过在刘邦出关中时听闻熊心被杀,便坚定的认为是项羽所为,这应该刘邦在利用舆论,在当时熊心被杀的证据链是不足的,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引导舆论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这便是胜利,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
有人会说,熊心是项羽派英布秘密谋杀的,问一下英布就知道了。
只要英布不傻,他一定不会承认的!
从结果来看,杀熊心的影响力也比较有限的,最主要的影响是项羽作为曾经 “反秦领袖” 的政治合法性会受到削弱。
汉二年十月,项羽指使英布杀害义帝。
处理完这件事之后或者处理这件事的同时,项羽另外需要做的是整合资源,他向英布征兵,做攻打齐国的准备。
有人会问,项羽有必要向英布借兵吗?
很有必要,项羽要同时对付三个敌人以及一个潜在的对手。现阶段首要敌人是齐国田荣,其次是刘邦,第三是彭越,第四是赵国陈馀。
田荣项羽亲自对付,项羽不用担心,他主要担心的是郑昌一路,郑昌本是吴令,虽然被项羽封为韩王,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他都不占,天时,刘邦刚夺下三秦之地气势正盛;地利,郑昌对韩地不熟悉,韩王信、张良、刘邦都有在韩地作战的经验;人和,郑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在韩地获得广泛的人脉和支持,所以他被击败很正常。
另外对付彭越的萧公角遇到也是同样的难题。

这两人不仅很难完成项羽给的使命,他们还会额外占用大量项羽的兵力。
此时英布的态度就是决定性的,很遗憾,英布没有如命。
固陵之败时刘邦也曾面临同样的考验,与项羽不同的是,他从项羽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重赏韩信、彭越,令他俩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不出兵。
英布在项羽军中,始终干着脏活累活,巨鹿之战先渡河的是英布,坑杀降卒的是英布,攻打函谷关的是英布,密谋杀义帝的实际执行者还是英布,虽然封英布为九江王,但是利益先行才符合人性。
留给项羽调整的时间太短了,或者说刘邦不给项羽过多调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