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老人拒绝给儿媳带娃,普通家庭最大的陷阱:老人没义务帮忙带孩子

闺蜜因为没人帮忙带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整个人从原本的开朗活泼,变得焦虑暴躁。原本答应伺候月子,可快生了,她婆婆

闺蜜因为没人帮忙带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整个人从原本的开朗活泼,变得焦虑暴躁。

原本答应伺候月子,可快生了,她婆婆又反悔,说不会弄新生儿,怕伺候不好,让闺蜜两口子自己想一下办法。

最后不得已,闺蜜只能临时花了10000多请了一个月嫂,加上身体虚弱的妈妈在身边帮忙,才坐了一个月子。

她让婆婆帮忙带孩子,自己去上班,可婆婆说谁生的谁养,自己没有义务帮忙。

因为请月嫂的成本太高,就只用了一个月,等妈妈回家休养,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自己。

每天睡眠不足,身材走样,连按时吃饭都变得奢侈,情绪常常处在失控的边缘。

因为孩子没人照顾,她就辞掉了工作,在家全职带娃,而全家开销都只能靠她老公一人。

有了孩子后,家里的开销更大了,她老公为了多赚钱,回家越来越晚,几乎帮不了任何忙,她自己也活成了丧偶式妈妈。

夫妻俩人的感情,也在她对婆婆的抱怨,以及鸡毛蒜皮的育儿琐事中荡然无存。

有次夜里特别崩溃,她自己堵奶,孩子在边上哭闹,怎么哄也哄不好,看着在隔壁房间呼呼大睡的老公,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和委屈,也跟着孩子一起放声大哭。

闺蜜说起婆婆,总是既困惑又委屈: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自私的老人,她才50岁多一点,身体也不错,可她只想着每天跟老姐妹们跳广场舞,享受生活,不愿意为儿子付出一丁点。

放心吧,我家孩子会越长越大,我也就苦这几年,可人只会越来越老,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以后她老了,有什么事了,就找她儿子去,也别想着我去伺候。”

把带孙子当成赡养父母的附加条款,何尝不算是一种亲情绑架呢,可普通人还有更优的选择嘛?

看着闺蜜委屈的样子,我心里也是酸酸的。

突然觉得,普通家庭最大的认知误区就是:老人没义务帮忙带孩子。

条件一般的家庭里,生活得不容易,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更需要同心协力,才能让生活更好。

01.普通家庭的认知误区:“老人没义务帮忙带孩子”

有人说,公婆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份。

他们已经辛勤工作了大半生,将儿女抚养成人,供他们读书,给他们娶妻生子,现在老了,理应有享受自己晚年生活的权利。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也在走下坡路了,睡眠不好,经常感到疲劳,乏力,身体总是懒洋洋的。

可小孩子精力旺盛,带孩子需要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加上有些老人不仅要带孩子,还要给儿女做家务,对身体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老人不帮带孩子,也是怕与子女相处久了产生矛盾,老人与年轻人在作息、饮食、消费、育儿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谓“远香近臭”,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界限才好,保持适当的界限更有助于维持健康的家庭关系。

老人除了为儿女,为孙辈,难道就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吗?

对于咱普通人来说,资源不多,能力一般,想要传宗接代,想要生活往上,就得一家人齐心协力。

两代人总有一代要吃苦,如果父母不吃,那就要子女吃,只有全家人一起帮衬,才能产生最大的合力。

就像买新房,你想要新房又差首付,那就得靠全家一起来,全家拧成一股绳,买房子就变得容易多了。

如果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考虑,各自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一盘散沙,别说住上新房了,就连生活也会矛盾不断。

02.对普通家庭来说,老人是否帮忙带娃很重要

在这个高房价、高压力、双职工育儿的时代,老人帮忙带娃,真的能救一个家庭于水火之中。

虽然在法律上,老人带娃不是义务 ,但是从家庭的角度,老人帮忙带娃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济条件一般,收入一般的家庭,如果老人不帮带孩子,夫妻两个人可能就必须要腾出一个人来带孩子。

因为小两口一人工作,是无法养活一家人的,当其中一个人起早贪黑都养活不了自己的孩子时,TA又能拿什么来孝顺老人呢?

并且对很多年轻夫妇来说,有了孩子后,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没有父母的帮忙托举,走的路会很辛苦。

如果有父母帮忙,这也不只是减轻负担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和精神的依靠啊。

闺蜜常说,看到别的宝妈有爷爷奶奶帮衬,就特别羡慕,可是自己和孩子没有这样的福气。

如果老人忽视儿女的现实情况,选择不帮忙带孩子,那年轻人想靠自己扛起育儿的全部,就只能孤军奋战,在压力和焦虑中疲于奔命了。

在没日没夜的操劳中,往往是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老人帮忙带娃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根救命稻草,为本就捉襟见肘的小家庭,带来了希望,更是托举下一代的力量。

03.每一代人的托举,都是整个家庭向上的力量

家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与显赫,而在于每一代人都倾尽全力将下一代推向更高的境界,父母的高度永远是孩子的起点。

普通家族的兴旺,不可能光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代人竭力付出。

当下的两代人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因为普通人没多少钱,资源有限,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如果老人有时间,身体也允许,在儿女难的时候,就搭把手吧!

我身边那些过得好的小家庭,都是有公婆帮衬的,不是帮忙带娃,就是出钱,或者是既出钱又出力。

这些老人没有想过那么多义务和回报,只是出于爱和关心。

他们普遍都有一种为下一代托举的心态:

“孩子们不容易,我辛苦一点,多帮孩子们一些,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去赚钱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这样的家庭里,后代也都耳濡目染,学会了爱和回馈,这或许就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啊。

04.一家人协力带娃,需要分寸感

普通家庭里协力带娃,要相互理解,合理分工,建议年轻的父母这样做:

♛.给予老人适度的补偿

请老人帮忙,最好给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

小艾请婆婆帮忙带娃,跟婆婆商量,每个月给婆婆3000带娃费,婆婆一开始很不好意思,说带自己的孙子哪能要钱啊。

小艾就给婆婆算笔账:

“要是请人带孩子,费用不说,哪有亲奶奶放心,这不是交易,而是对奶奶付出的感激。”

有时给婆婆钱,婆婆不要,说自己有钱,朋友就给婆婆买衣服,买首饰。

小艾的言行透露着对婆婆的尊重与感激,婆婆也心甘情愿地帮忙带娃。

平时总是引导孩子亲妈妈,从未争夺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婆婆还经常跟亲朋好友说小艾懂事、孝顺。

♛.明确各自的职责

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帮忙,而是子女不体谅,把老人当成了“免费劳力”。

老人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带孩子累出了病、情绪压抑、低落,甚至因为生活矛盾,育儿理念冲突,和子女关系恶化的例子也不少。

年轻父母可以跟老人协商好,明确各自职责。比如,工作日请老人负责照料,晚上和休息日则由父母自己负责;老人负责生活照料,父母负责教育。

明确各自的职责,更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能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理解养育之恩。

♛.尊重彼此

两代人的育儿观念难免有差异,年轻父母有自己的一套育儿方式,可老人吃的“盐”也不少,出现了分歧,不要暴力否定。

复旦的沈奕斐教授曾在她的书中说:

她的婆婆是接生婆,老大出生时,婆婆要给孩子“捆蜡烛包”,沈教授没有允许。

后来,沈教授生二胎是在美国一所非常有名的医院,医生也给孩子捆了类似“蜡烛包”,并给了科学解释,

给孩子“捆蜡烛包”,是为了模拟婴儿在母亲子宫中的体感,让孩子能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

沈奕斐教授后来也没那么排斥婆婆的一些方式了。

你看,育儿方式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老人的一些育儿方法是基于他们的经验啊!

育儿过程中,放下执念,多给予尊重,多肯定老人的付出,更利于家人之间的相处。

当然,作为帮儿女带娃的老人来说,也要做好角色的改变,要有分寸感。

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懂得主动放权,不强求认同育儿观、也不插手小夫妻的婚姻。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家人都有分寸感,才能让家变得更有温度,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05.写在最后

家是讲感情、讲爱的地方,只有所有家庭成员不计较,互相扶持帮助,才能让生活越来越好,才能让老人安心,孩子幸福,才能让家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港湾!

是一名育婴师,幼儿教师,二孩妈妈,多平台原创作者,全网粉丝30万+,关注我,我会持续和您分享、交流母婴护理、亲子养育、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