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里的《家庭文学》,希望用更多的文字来记载家庭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美好留在生活里,让家风的大概念走进千家万户----
国庆节的高速路堵着车,后座两个小家伙却没半分烦躁,叽叽喳喳数着路边掠过的红旗,时不时扯着我的衣角问:“二小问爸爸,快到奶奶家了吗?奶奶的狗狗会记得我吗?”我握着方向盘笑,这场景像按了循环键,每逢佳节必上演——不是我催着回家,是两个孩子揣着对奶奶的惦记,闹着要“亲奶奶”,这已经成了我们廖家家风传承的“专利”。

老家的院门没关,刚拐进熟悉的巷子就听见狗叫。一条是土生土长的笨狗,毛糙糙的,见了我们却不扑不咬,尾巴摇得快成了圈,越是心烦它,它越是越是你身边不动;另一条泰迪缩在奶奶脚边,怯生生探着脑袋,等孩子递过提前备好的零食,立马黏了上去,小爪子扒着孩子的裤腿不放。奶奶早站在门口等了,手里攥着孩子爱吃的瓜子,见了孩子先把人往怀里拉,摸完这个的头,又揉那个的脸,嘴里念叨着:“我的乖宝,可算回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家没有溺爱孩子的习惯,尤其在我的教育之下,那简直就是放养,我不图孩子博士名成,我的理念健康快乐就好,不给社会添麻烦就好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忽然觉得这院子里的热闹,全靠“俩孩”和“俩狗”撑着。笨狗是奶奶去年从村里的一家要的,那家也是下的狗崽多了,就分享到我们家一只,奶奶天天熬粥喂养,硬是养得壮实,没有城里的家庭用“乖宝”的美食来嗣后,就像“庠丹皮”们说的比养子的老人都仔细(也是实话);泰迪是大孩子是“女朋友”的,后来闹掰了,孩子就给奶奶去养了,怕奶奶一个人闷。两条狗成了奶奶的伴儿,清晨跟着她去菜园,傍晚陪着她在门口坐着,倒比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儿子,待在她身边的时间还多。

孩子当时送他“女朋友”的礼物
吃饭时,孩子挨着奶奶坐,你一口“奶奶喂”,我一句“奶奶做的鸡腿最香”,把老太太逗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奶奶夹了块排骨给大孙子,又给小孙女剥了个虾,忽然叹口气说:“孩子没有白疼的。”就这一句话,像根细针轻轻扎在我心上,让我指尖都发颤。我忽然想起方才进门时的念头——奶奶的寄托,是俩孩,是俩狗,好像唯独没算上我这个儿子。

我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当儿子的不及格?笨狗会守着院门等她回家,泰迪会在她看电视时蜷在腿上,两个孩子会记着每个节日回来陪她,可我呢?总说工作忙,总说下次再回,连奶奶上次说的“腿有点疼”,都忘了问后续。奶奶从没抱怨过,可她看着孩子的眼神,那种藏不住的欢喜,比任何话都让我愧疚——不是养儿子不如养孙子,是我这个儿子,没把对她的惦记,活成像孩子那样的“习惯”,自从爸爸走路以后,妈妈就是我们家的“活宝”了,虽然妈妈不显得老,毕竟也是快八十的老人。

我小时候的图片,记忆深刻
饭后孩子跟狗在院子里玩,笨狗追着孩子的皮球跑,泰迪绕着他们转圈,奶奶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廊下看,嘴角一直挂着笑。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给她递了杯热茶,轻声说:“妈,以后我常回来。”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拍了拍我的手:“忙你的也行,孩子们回来,我就高兴。”,说句实话,自从结婚有了孩子,对老人就更加的理解了uIran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们兄的二人那时候真的很不好,不像现在想吃啥就买点;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理解了。

我望着院子里的俩孩和俩狗,忽然懂了:奶奶要的从不是“谁比谁忠实”,是有人记着她,是家里有热乎气。俩狗守着她的日常,俩孩牵着她的期盼,而我这个儿子,该做的不是站在一旁愧疚,是把这份牵挂,也变成自己的习惯——下次过节,不用孩子闹着催,我会主动说:“走,咱们回奶奶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来自自己家庭、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报料、维权通道:可在公众号留言,微信搜索“百姓一席谈”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lm661998;如需深度合作,请拨打服务专席1346576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