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联合国秘书长打头阵,战后80年的格局要变了?先从一票否决权开始

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之际,古特雷斯为何选择以 “限制一票否决权” 为改革突破口?英法联合提案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算计?五

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之际,古特雷斯为何选择以 “限制一票否决权” 为改革突破口?

英法联合提案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算计?五常对改革的不同态度,会让这场牵动全球权力格局的尝试走向何方?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现场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谈及安理会改革话题时,明确支持英法此前提交的 “限制五常一票否决权” 提案。

他声称自己是第一位“持续公开呼吁安理会改革的联合国秘书长”,在他看来,“当前的安理会结构已经与现代世界格局脱节了”,必须“摒弃1945年的旧格局”。

因此,他支持“限制五常一票否决权”,以避免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状况发生。

当初美苏中英法五国敲定 “一票否决权” 规则时,或许未曾想到,80年后这一 “二战胜利果实” 会成为联合国改革的核心矛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古特雷斯此次打头阵推动否决权改革,看似是对安理会机制面临挑战的回应,毕竟在过去几年间,加沙停火、乌克兰人道救援等议题,因个别大国的否决,屡屡搁浅。

但实际上,这也是战后国际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爆发,而这场改革的走向,始终绕不开 “大国利益” 这一核心。

从历史维度看,安理会改革从未真正跳出 “利益交换” 的框架。

1965年那次罕见的改革突破,将非常任理事国从6个增至10个,表面是 “扩大代表性”,实则是美苏在冷战中达成的妥协:

美国希望拉拢更多盟友制衡苏联,苏联则借此争取亚非国家支持,双方都不愿触碰 “否决权” 这一核心权力。

联合国机制

如今2025年的改革,面临着更复杂的新变量:美国拖欠联合国将近30亿美元会费,让联合国财政陷入18亿美元缺口;

当下五国的博弈,更暴露了 “限制否决权” 提案背后的权力算计。

俄罗斯的反对最为直接,在俄方看来,“英法提案是削弱俄罗斯战略威慑的幌子,否决权是二战胜利的象征,否定它就是否定联合国的合法性”。

同时,俄方还威胁将在安理会投票中 “捍卫每一条红线”—— 这背后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数次使用否决权的现实需求,一旦限制否决权,西方对俄的制裁决议可能轻易通过。

美国则玩起 “两面手法”,表面支持 “有限改革”,实则“夹带私货”,在涉及加沙冲突的决议中,为以色列撑起了“保护伞” 。

联合国大会表决现场

毕竟美国数百次否决中,大多都与中东议题相关,过去两年间,更是几次否决巴以停火决议。

中国的立场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强调 “支持合理改革,但不认为应该“一刀切限制否决权”,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席位。

而提案牵头的英法,看似站在 “道德高地”,实则另有图谋:

法国曾否决涉马里军政府的决议,英国也多次在涉伊议题上依赖否决权,他们推动改革,更多是想借 “限制俄美” 扩大自身在欧洲事务的话语权。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只要触及五常核心利益,改革就难有实质进展,所谓的 “限制否决权”,也很可能成为大国权力再分配的工具。

美法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

若将目光投向未来,这场改革很难让战后80年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可能走向 “有限妥协” 的结局。

从现实场景看,“维持现状” 的可能性已越来越低 —— 印度、日本等国,渴望迈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门槛。

而亚洲占世界60%人口,仅中国一个常任理事国,这种代表性失衡,让新兴国家期待在安理会决议中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而 “激进变革”,比如新增几个带否决权的常任席位,又可能会因五常反对而难以推进。

印度和日本渴望联合“入常”

最可能的路径,很可能就是古特雷斯暗示的 “两步走”策略:

2027年前先实现否决权 “透明化”,要求五常行使否决权后72小时内公开说明理由,这一点已得到部分国家的支持,俄美也暂无强烈反对;

随后再启动安理会扩容谈判,给印度、巴西等国 “优先连任非常任理事国” 的待遇,暂时安抚新兴国家情绪。

这种改革虽未触及否决权核心,却能缓解联合国的合法性危机,也让五常保住了关键利益。

说到底,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格局,从1945年起就由大国实力决定,否决权只是这种实力的外在体现。

联合国大厦

古特雷斯的 “打头阵”,或许能推动一些技术性调整,但要真正改变战后80年形成的权力结构,除非全球实力对比发生颠覆性变化,而这,显然不是一场 “限制否决权” 的提案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