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王姨大概在半年多前查出血糖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医生给她开了降糖药,叮嘱她按时吃,每天三餐前服用。王姨按照医生的指导,每顿饭之前都会服用一次。结果吃了大半年的药,餐后血糖没见降多少,却时不时地还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经常心慌、手抖、出冷汗,血糖忽高忽低的,把王姨折磨的够呛。
实在没办法了,王姨只能又找到了医生,问医生自己能不能把这药给停了。

医生在详细询问了王姨的用药情况后,告诉王姨说,她吃的药没问题,关键是吃错了时间。原来,王姨吃的是瑞格列奈,这种药很适合餐后血糖高的患者,餐前吃,起效快,能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可是王姨以为医生让餐前吃,就是吃的越早越好,每天早晨5点起床就吃上,然后出去遛弯买菜,7点多才吃早饭,中午10点再吃一次,下午4点再吃一次,有时候下午忘了吃,她就在睡前服用一次。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吃药时间,让她的血糖出了大问题。
瑞格列奈是一种短效促胰岛素分泌剂,服用后只需半小时左右就能起效,作用迅速,但药效持续时间短,所以需要吃3次,建议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抑制餐后血糖高峰值。而王姨错误地以为餐前吃,就是尽量早吃,提前2小时吃,必然会让空腹血糖降得更低,甚至会出现低血糖,而吃完饭之后,药效已经过了,餐后血糖一点没降。
如此就使王姨的血糖忽高忽低的,很不稳定,甚至还会面临低血糖问题。

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对服药时间的要求也截然不同。像王姨这样的服药时间偏差,不仅会让药效大打折扣,还可能诱发低血糖等风险。在此提醒各位糖友,以下几种常用的降糖药,必须特别注意,严格遵守“黄金服药时间”。
1. 短效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15-30分钟服用
这类药物以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为代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服药时间直接决定药效与血糖的匹配度。
正确时间:餐前15-30分钟服用,此时服药后,药物会在进餐时同步促进胰岛素分泌,刚好抵消食物带来的血糖升高,避免餐后血糖峰值。
错误后果:提前1小时以上服用,药物在空腹时起效,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严重时可引发头晕、意识模糊;餐后才服用,药物起效时,食物已消化吸收,血糖已升至高峰,无法发挥控糖作用,还可能因药物延迟起效,在两餐间引发低血糖。

2. 磺脲类药物:分短效和长效,时间差很大
磺脲类药物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但不同剂型的服药时间不同,混淆服用会导致严重问题。
①短效磺脲类(如格列吡嗪片):作用持续6-8小时,需在三餐前30分钟服用,通过三次给药覆盖餐后血糖。
②长效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作用持续24小时,每天只需服用 1 次,且必须在早餐前服用,若误在晚餐前或睡前服用,夜间胰岛素持续分泌,会大幅增加夜间低血糖风险,可能导致睡中昏迷。
3. 二甲双胍:餐中或餐后吃,保护肠胃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糖,对服药时间的要求相对宽松,但需避开空腹。
正确时间:普通片建议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肠溶片建议餐前15-30分钟服用,缓释片或控释片建议晚餐时或餐后服用。
错误后果:片剂空腹服用会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虽不直接影响血糖控制,但会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长期可能因漏服影响血糖稳定。

4. α-糖苷酶抑制剂:第一口饭时嚼服
这类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通过抑制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控糖,服药时间必须与进食同步。一般就是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与食物一同嚼服(阿卡波糖普通片),或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伏格列波糖)。
错误后果:若餐后15分钟以上才服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已开始被吸收,药物无法发挥抑制作用,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若空腹服用,药物无作用靶点,相当于白吃。
5. DPP-4抑制剂:每天固定时间吃,无需随餐
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这类药物通过延长体内GLP-1的作用时间来促进胰岛素分泌,药效不受食物影响。每天选择固定时间服用1次,无需随餐。
错误后果:虽无需严格随餐,但需保持每天服药时间一致,若随意更改时间,如今天早上吃,明天晚上吃,会导致体内药物浓度波动,影响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王姨的经历并非个例,临床中很多糖尿病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踩了用药误区,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引发并发症。长期服用降糖药,除了要找准时间,还需避开以下几个错误。
1. 漏服后加倍补服,风险翻倍
很多患者漏服药物后,会在下次服药时补双倍剂量,认为这样能补回漏服的药效,实则极其危险,比如漏服瑞格列奈,下次服药时补双倍,会导致短时间内胰岛素大量分泌,引发严重低血糖,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若发现漏服时间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较近,直接跳过漏服剂量,按原计划服用下一次剂量,切勿加倍补服;若漏服时间较长,可咨询医生后补服半剂量,避免低血糖。
2. 血糖正常就自行停药,反弹更严重
部分患者监测到血糖正常后,会认为病好了,擅自停药,结果导致血糖快速反弹,甚至比停药前更高,严重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正确做法:若血糖持续稳定,可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剂量,切勿自行停药。

3. 不监测血糖,盲目服药
很多患者坚持服药,但从不监测血糖,不知道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盲目服药,有些患者已出现低血糖症状,但仍按原剂量服药,导致低血糖反复发生,还有患者服药后血糖仍偏高,但未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长期高血糖就会加速并发症的发展。
正确做法:每周至少监测3次血糖(如空腹、餐后、睡前),并记录血糖值、服药情况、饮食情况,复诊时带给医生,便于医生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与其他药物随意同服,相互作用藏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炎等基础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若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降糖药的药效或增加副作用。例如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同时服用利尿剂,会增加肾脏负担,可能加重二甲双胍对肾功能的影响。
正确做法:就诊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由医生评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联用有冲突的药物,若自行购买感冒药、止痛药等,需咨询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