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求道到逃遁:劳山道士这则故事,藏着蒲松龄最狠的人性讽刺

在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劳山道士》算不上情节最诡谲、情感最浓烈的篇章,却因贴近人性的细腻描摹,成为流传最广

在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劳山道士》算不上情节最诡谲、情感最浓烈的篇章,却因贴近人性的细腻描摹,成为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它以 “修仙” 为外衣,讲述了官宦子弟王生怀揣幻想奔赴劳山求道,却因耐不住辛苦、贪求速成法术,最终 “穿墙碰壁” 闹笑话的故事 —— 看似是一场荒诞的修仙闹剧,实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古往今来普通人在 “理想与现实”“付出与收获” 之间的迷茫与浮躁。古文翻译如下:

某县有个姓王的书生,在家排行第七,是旧时官宦人家的子弟。他从小就向往修仙问道,听说劳山一带住着很多仙人,便背着书箱前去寻访。登上劳山的一座山顶,他看到一处道观,环境十分幽静。观中有位道士坐在蒲团上,雪白的头发垂到衣领,眼神却明亮有神,气度爽朗超脱。王生上前躬身行礼,与道士交谈,发现道士讲的道理都精妙深奥,便请求拜他为师。道士却说:“恐怕你娇生惯养,吃不了苦。” 王生连忙回答:“我能吃苦。”

当时道士的弟子有很多,傍晚时分都聚集了过来,王生一一向他们行跪拜礼,随后便留在了道观中。

第二天凌晨,道士叫醒王生,递给他一把斧头,让他跟着众人一起去砍柴。王生恭敬地听从了吩咐。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他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辛苦,心里暗暗生出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王生砍柴回来,看见有两位客人正和道士一起饮酒。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了,观中却没有点烛火。只见道士剪下一张纸,形状像镜子一样,贴在了墙上。不一会儿,那纸镜竟发出月光般的清辉,照亮了整个屋子,连细微的毫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弟子们都围在周围,有的听着谈话,有的忙着侍奉。这时一位客人说:“如此美好的夜晚,如此快乐的时光,不能只顾我们几人享受。” 说着便从桌上拿起酒壶,给众弟子们分酒,还嘱咐大家一定要喝个痛快。王生心里暗自嘀咕: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够分呢?可没想到,弟子们各自找来碗、盆等器具,争相饮酒,生怕酒壶空了,而酒壶里的酒却像永远倒不完似的,反复斟酒都不见减少。王生心里越发觉得奇怪。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道长赐给我们月光照明,可这样静静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何不把嫦娥请来共饮呢?” 说完,他就拿起筷子朝月亮(纸镜)中掷去。只见一位美人从月光里走了出来,起初身高还不足一尺,落到地上后就和常人一般高矮了。她有着纤细的腰肢、秀美的脖颈,轻盈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跳完舞后,美人又开口唱歌:“飘飘荡荡啊!要回去了吗?为何把我幽禁在广寒宫里啊!” 那歌声清脆悠扬,响亮得像箫管吹奏一般。唱完歌,美人盘旋着飘起,一跃登上了桌案,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她就已经变回筷子的模样了。道士和两位客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又有一位客人说:“今晚真是快活极了,可我已经喝不动酒了。不如送我到月宫去继续畅饮,怎么样?” 说完,三人就把坐席往月亮那边移,渐渐走进了月光里。弟子们再看那三人,只见他们坐在月亮中饮酒,连眉毛、胡须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影子映在镜子里一样。过了一会儿,月光渐渐变暗,弟子们赶忙点上烛火过来,却见只有道士独自坐在那里,两位客人已经不见了踪影。桌上的酒菜还在,墙上的月亮也变回了一张圆形的纸镜。道士问众弟子:“酒喝够了吗?” 弟子们齐声回答:“够了!” 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该早点休息,别耽误了明天砍柴。” 弟子们应了一声,便各自退下了。王生看了这番奇景,心里暗暗羡慕,回家的念头也就此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砍柴的辛苦,可道士还是没教他任何修仙的法术。他再也按捺不住,就向道士告辞说:“弟子从几百里外赶来拜师学道,就算不能学到长生不老的法术,哪怕只学到一点小小的技艺,也能安慰我求教的心意啊。可如今过去了两三个月,我每天不过是早上去砍柴、傍晚回来休息。弟子在家时,从没受过这样的苦。” 道士笑着说:“我当初就说你吃不了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我就送你回去吧。” 王生连忙说:“弟子已经辛苦劳作了这么多天,还请师父稍微教我一点小技巧,我这次来也算没白来啊。” 道士问:“你想学习什么法术呢?” 王生说:“我常看见师父走路时,墙壁都挡不住您,只要能学到这个法术就足够了。” 道士笑着答应了他。

随后,道士传给王生一句咒语,让他念完咒语后,喊一声 “进去”。王生对着墙壁,却不敢往里走。道士又说:“试着走进去。” 王生便壮着胆子从容地往前走,可走到墙根就被挡住了。道士说:“低下头,大胆地往前走,别犹豫!” 王生于是后退几步,朝着墙壁奔过去,没想到一碰到墙,竟感觉空荡荡的没有阻碍,回头一看,自己果然已经到了墙外面。他又惊又喜,连忙进屋向道士道谢。道士叮嘱他说:“你回去以后,一定要洁身自好,坚守正道,否则这法术就会失灵。” 说完,还资助了他一些路费,让他回家了。

王生回到家后,就向别人吹嘘自己遇到了仙人,学会了穿墙术,再坚固的墙壁也挡不住他。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就想当场表演。他学着道士的样子,退到离墙几尺远的地方,然后朝着墙壁奔过去 —— 结果一头撞在了坚硬的墙上,猛地摔倒在地。妻子连忙扶他起来,只见他额头上肿起了一个大包,像个大鸡蛋似的。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嘲笑他。王生又羞又怒,却只能骂那老道士没良心,再也没别的办法了。

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说:“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哈哈大笑的,却不知道世上像王生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如今有一些粗鄙无知的人,喜欢放纵自己的恶习,却不愿接受正确的教导,于是就有一些阿谀奉承的人,专门献上那些蛮横霸道的手段来迎合他们的心意,还骗他们说:‘掌握了这种方法,走到哪里都能横行无阻。’这些人初试的时候,往往能尝到一点小甜头,于是就觉得天下之大,都可以这样为所欲为,非要等到撞得头破血流、栽了大跟头,才肯罢休啊。”

蒲松龄以极简的笔触搭建了一个充满反差的世界:劳山道观的清幽超脱与王生的功利心形成对比,道士的高深莫测与王生的浅尝辄止形成对比,穿墙术的奇幻与王生撞墙的狼狈形成对比。当读者跟着王生从 “向往修仙” 到 “忍受砍柴”,再到 “羡慕法术”“急于求成”,最终看到他额头肿起 “鸡蛋大的包” 时,难免会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 —— 是否也曾像王生一样,渴望 “走捷径”,却忽略了 “脚踏实地” 的真谛?这场看似遥远的 “修仙梦”,其实是对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巧妙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