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 领域的六“巨头”因共同获得2025年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而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高端对话。
这场堪称“AI史上最强阵容”的交流,汇集了深度学习三巨头——Geoffrey Hinton、Yoshua Bengio与Yann LeCun,ImageNet创建者李飞飞,GPU计算架构核心设计师Bill Dally,以及英伟掌舵者黄仁勋。
在这场思想碰撞的巅峰对话中,他们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当下所面临的争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深度而富有前瞻性的探讨。

在探讨AI的现状与未来之前,这六位“巨头”回顾了这条曲折来路。每个人的“顿悟时刻”,拼凑出智能革命的演进图谱。
Geoffrey Hinton,深度学习的奠基人,将我们带回到1984年。那时他构建的一个微小语言模型,仅用100个训练样本就学会了预测下一个单词。“那就是大语言模型的雏形,核心原理完全相同。”
他感慨道,“但我们花了整整四十年,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计算架构的突破同样经历了漫长探索。
Bill Dally分享了他在斯坦福的突破性时刻——破解“内存墙”难题,将计算重组为数据流连接的核心模块。“这个思路后来演变为流处理,最终成为GPU计算的基石。”
他回忆道,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与吴恩达的早餐对话后,用48块GPU复现了“互联网找猫”实验。
李飞飞的贡献来自于另一个维度。在2007年左右,她与团队尝试了各种算法后意识到,制约机器识别能力的不是算法,而是数据。“我们决定做一件当时看来疯狂的事:用三年时间创建包含1500万张图像、2.2万个类别的ImageNet数据集。”
这一决定后来成为深度学习爆发的关键催化剂。
黄仁勋则从芯片设计的视角看到了深层共鸣。“作为第一代使用高级抽象工具设计芯片的工程师,我立即意识到深度学习的结构化模式与芯片设计异曲同工。”
这种洞察让英伟达早早押注GPU加速计算,成为AI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这些个人史片段共同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今天看似突然的AI爆发,实则是四十年持续探索的必然结果。
理性繁荣还是非理性泡沫?随着AI成为全球焦点,“泡沫论”的争论日趋激烈。关于“AI泡沫论”,在昨天的文章也要有探讨,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面对这个敏感话题,六位“巨头”也给出了不尽相同的判断。
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立场鲜明地指出泡沫的存在:“它体现在一种信念上,即认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范式能直接推升至人类水平智能。”
他直言,在造出真正具备人类或动物水准的机器之前,“我们还需要根本性突破。”
英伟达CEO黄仁勋则持相反观点。他以互联网泡沫为例对比:“当时大多数光纤被闲置,而今天每块能找到的GPU都在全负荷运行。”
他阐释了AI与传统软件的本质区别——“智能必须实时产生”,这创造了对计算“工厂”的空前需求。
Yoshua Bengio提出了更细致的观察:“我们不该继续使用‘大语言模型’这个称呼,它们的功能已远超语言范畴。”他承认存在期望落空带来的金融风险,但长远来看,AI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Bill Dally从技术演进角度分析:“模型正变得越来越高效。如今用少得多的计算成本就能获得更优效果。”
他相信,人类对AI的应用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可能连最终需求的1%都还没碰到。”
李飞飞则从历史维度给出冷静参照:“AI还是非常年轻的领域。即便对比现代物理学,AI的历史也不足七十年。前方还有太多新领域等待开拓。”
这些分歧恰恰反映了AI领域的复杂本质——在技术突破、资本热情与社会期望的多重作用下,简单地将现状归类为泡沫或非泡沫都失之偏颇。
AGI 的时间表:从二十年到未知数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时间,六位“巨头”的预测呈现出一个有趣的频谱。
Yann LeCun预期的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不会是一个单一事件。各种能力将在不同领域逐步拓展。”他预估未来五到十年会有实质性突破,但商业应用的成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李飞飞提出了差异化的视角:“机器的某些能力将超越人类智能,而另一些则永远不会与人类智能趋同。”她举例说,AI已能识别2.2万个物体、翻译100种语言,这些能力很多人类并不具备。“就像飞机与鸟类的区别,基于机器的智能将发挥强大作用,但人类智慧的价值始终不可替代。”
黄仁勋更关注当下应用:“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通用智能,可以在未来几年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大量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在他看来,争论理论上的AGI定义不如聚焦实际应用。
Geoffrey Hinton给出了具体预测:“如果你问‘与机器辩论,它需要多久才能永久性地胜出’,我认为必定会在二十年内实现。”
Bill Dally则重新框定了问题本身:“我们的目标不是构建取代人类的AI,而是增强人类能力的AI。”他强调AI应填补人类的能力空白,让人类专注于创造、共情和人际互动。
Yoshua Bengio的观点最为前瞻:“我看不出有任何根本理由,证明我们在未来无法构建能做几乎所有人类工作的机器。”他引用数据称,AI的规划能力过去六年呈指数级增长,“如果趋势延续,五年内AI就能达到工程师级别的能力。”
这种预测的分歧,恰恰映射了AI领域的根本现实——我们既不像乐观者想象的那么接近终点,也不像悲观者认为的那样遥远**。
超越语言:智能的下一站过去几年的AI进展主要集中在语言领域,但多位专家指出,下一阶段的突破将来自更广阔的能力维度。
李飞飞一直倡导超越语言中心的AI观:“人类智能从来不只靠语言。我一直关注空间智能,研究感知与行动的结合。”她指出,今日最先进的语言模型在基础空间智能测试中仍表现不佳,这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术界,这一转变已在发生。一项名为TRACE的新研究展示了如何让AI通过文本推理提取空间坐标,从而更好地指导机器人操作。
同时,《npj Robotics》上提出的“人工时空”概念,为资源有限的机器人反应式控制提供了新框架。
黄仁勋从应用角度肯定了这一趋势:“AI首次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智能,它解决劳动力问题,它完成工作。”
他认为,AI正在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智能体,能够与环境互动并执行复杂任务。
Yoshua Bengio描述了技术质变:“它们确实从语言模型起步,但最近发生了质的飞跃,正朝着‘智能体’方向发展:能够通过多轮对话,与环境、与人实时互动,完成目标。”
这种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变,预示着AI将突破数字世界的边界,开始在物理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
资本盛宴:AI 繁荣下的隐忧AI 热潮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欢,但也埋下了深层隐忧。
在风险投资领域,2024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流向了AI;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在美国攀升至惊人的三分之二。
这意味着原本可以支持气候科技、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资本,被不成比例地吸入同一个赛道。
著名投资者迈克尔·伯里——以精准做空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将其管理基金中近80%的资产押注于做空英伟达和Palantir。
在他看来,不参与这场由非理性构成的“做多”狂欢的最有力方式,就是直接做空它。
科技巨头们则构建了精密的资本闭环。微软向OpenAI投入超过130亿美元,OpenAI用这些资金购买英伟达的GPU和微软的云服务,英伟达和微软的收入增长推高股价,上涨的股价又让微软的投资看起来更加明智。资金在几巨头之间流转,却创造了巨大的账面“收入”和“利润”。
李飞飞提醒我们回到本质:“在所谓的‘AlexNet时刻’几年后,我认识到这项技术的影响力将达到‘文明级别’。”
正是这种认识促使她创立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构建将人性和人类价值置于技术进步中心的框架。
范式转变:从监督学习到自主智能AI 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范式转变,而当前可能正处于另一个转折点。
Yann LeCun回顾了历史上的关键辩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Hinton曾有一场辩论。我认为唯一可行的路径是监督学习,但他认为必须超越监督学习。”
“ImageNet的成功让整个行业暂时转向了监督学习,”他补充道,“但到了2016、2017年,我们意识到必须回到自监督学习。这正是今天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
Geoffrey Hinton则关注着AI安全与对齐问题:“当我们开发出能懂语言、有自己目标但我们却管不住的机器,会发生什么?如果它们比我们更聪明呢?如果有人滥用这种力量呢?”
这种担忧促使Yoshua Bengio彻底转向了AI安全和伦理研究,“把理解智能变成约束智能”。
黄仁勋则从工程角度看到了连续性:“大语言模型属于AI技术的一部分。但AI是包含各类模型系统的广阔天地,大语言模型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成员。无论我们给它起什么名字,未来都还有大量的技术等待探索。”
人本AI:智能时代的指南针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一个核心问题浮现出来:如何确保AI最终造福人类?
Bill Dally阐述了增强人类能力的理念:“AI应该填补人类能力的空白。人类识别不了2.2万种物品,大多数人也解决不了复杂的化学问题,这些就可以交给AI来做。当人类能腾出精力,去从事那些更具人性特质的工作:比如创造、共情,以及人际互动。”
李飞飞的人本AI理念提供了更具哲学性的视角:“面对人类迈向AI时代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指导原则能让我们在大力创新的同时,确保这项强大的技术最终能造福所有人?”
这种思考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随着AI能力不断扩展,建立相应的伦理框架和治理机制已成为全球共识。Yoshua Bengio提到,他正着手联络国际专家,共同追踪AI的进展、方向、潜在风险以及应对之道。
结语:在理性与热情之间这场罕见的六巨头对话,为我们提供了审视AI发展的多维视角。从技术瓶颈到伦理挑战,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智能革命的道路既充满希望,也不乏隐忧。
黄仁勋看到的AGI是已经落地应用的实用工具,LeCun眼中的AGI是尚需基础突破的遥远梦想。而或许,真正的未来正存在于这种分歧之间——不是在辩论中取胜,而是在实践中进化。
智能革命的终局并非注定,而是由无数选择共同塑造。在算力与算法之外,最终决定AI走向的,仍将是人类的价值判断与智慧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