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协议签了!广州国资开价7亿,河北巨富江山易主

商场如江湖,有人一夜登顶,有人急流勇退。近日,河北知名上市公司沧州明珠的实际控制人于桂亭签订协议,将企业控制权交棒广州国

商场如江湖,有人一夜登顶,有人急流勇退。

近日,河北知名上市公司沧州明珠的实际控制人于桂亭签订协议,将企业控制权交棒广州国资。

沧州明珠不是一家“会讲故事”的企业。它不像某些科技公司那样追逐风口,也不像互联网平台那样频繁并购。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工匠,埋头做了20多年PE塑料管和BOPA薄膜。

你可能不知道,你家的水管、你点的外卖包装,很可能就出自这家公司之手。

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企业,上市18年从未亏过钱,年均净利润高达2.2亿元,业绩稳得让人放心。但资本市场偏偏不爱这种“稳”。

它的股价近年来长期低迷,市净率只有1.41,几乎贴着净资产在走。老板于桂亭心里清楚,再这样下去,不仅公司价值被低估,自己那77%的股权质押也可能面临风险。

于是,他选择了放手。

根据公告,广州国资以7亿元的价格接手10%的股份,同时受托管理另外9.58%的表决权,实现了对沧州明珠的实际控制。

这笔交易每股作价4.26元,比当时市价还高出10%。国资愿意溢价,看中的不仅是沧州明珠赚钱的能力,还有它“稳”的底色。

如果你以为于桂亭是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家,那就错了。他的人生前半段,几乎是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出生于1949年,13岁辍学,第一份工作是在沧州新华浴池当修脚工。

当然,不能小看这个职业,在那个年代,能在国营浴池工作,已经算端上了“铁饭碗”。于桂亭不仅技术好,人也机灵,经常被领导点名服务。

他一边修脚,一边和客人聊天,言谈中流露出不凡的见识。渐渐地,他在领导眼里不再只是个修脚匠,而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

1967年,他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被调到沧州市财贸委政治部。两年后入党,又经单位推荐参军,成为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在部队,他干到了代理排长,但最终没能留在军营。1973年复员后,他被分配到电子设备厂当锻工,也就是打铁。

不过,体力活没压垮他,反而让他脱颖而出。一年后,他成了车间主任,还兼任政工科长。

紧接着1976年,他又升任沧州市二轻局副局长,也正是这个岗位,让他与东风塑料厂——沧州明珠的前身结下缘分。

东风塑料厂最初只是个生产草绳草袋的公社运输队,70年代才开始做塑料凉鞋。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首要搞经济,于桂亭便被派去当厂长,那时的塑料厂连年亏损,他为了5万元贷款,连续三天去银行给行长打水拖地才打动对方。

拿到钱,他更新设备、推行承包制,厂子一下子活了起来。“明珠牌”塑料凉鞋不仅走进王府井,还出口欧美。

但于桂亭没有止步于此。1992年企业改制,他带头入股,引进德国技术,转型生产PE波纹管。2005年,公司研发出国内首条双向同步拉伸BOPA薄膜生产线,一举成为行业标杆。2007年,沧州明珠成功登陆深交所。

从IPO时不到5亿营收,到2017年冲上35亿,沧州明珠走过了黄金十年。但之后,增长陷入停滞,常年徘徊在28亿上下。

资本市场对“没有新故事”的企业逐渐失去耐心,股价一路阴跌。

沧州明珠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缩影。

它的业务太“稳”了——PE管和BOPA薄膜市场成熟,技术稳定,客户稳定,就连财务数据也“稳”得像一条直线。

老板于桂亭的经营风格更是保守,上市以来几乎没做过大型并购,始终死守主业。

对实业来说,这是美德;但对资本来说,这是“无聊”。没有题材可炒,没有想象空间,股价自然难有起色。

而于桂亭还有其他的生意,比如房地产,比如商贸城,比如酒店等,近年来这些行业普遍低迷,资金链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76岁的于桂亭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卖掉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就像王健林卖万达广场还债一样,于桂亭也想用同样的方式守住底线。

广州国资的入场,不仅解决了于桂亭的质押危机,也为沧州明珠注入了新的可能性。

有人说,于桂亭没讲好的故事,广州国资来接棒。但实际上,有些故事,本身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