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对不起,这10样湖南小吃我戒不掉!

湖南的骨头里,早浸了楚人的血。岳麓书院的飞檐挑着北宋的雨,一千多年没漏过,朱熹在这儿讲“格物致知”,底下坐的山里娃都带着

湖南的骨头里,早浸了楚人的血。

岳麓书院的飞檐挑着北宋的雨,一千多年没漏过,朱熹在这儿讲“格物致知”,底下坐的山里娃都带着股“霸蛮”劲,山里潮气重,不扛冷耐苦,连书都读不踏实。

这劲不是蛮干,是屈原涉江时“路漫漫其修远”的拧巴,早刻进湘人的根里。

近代,

曾国藩带湘军从湘乡出来,布鞋踩过半个中国,靠的不是武器,是“结硬寨、打呆仗”的实诚。

范仲淹没到过岳阳,却写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文脉早跟湘水缠在了一起,断不了。

湘人的日子,是跟着地理长的。

山里湿,就多搁辣、做腊味祛寒;湘水涨,就有了汨罗江的龙舟,端午号子能掀翻浪。

湘剧唱《琵琶记》,台下观众拍腿哭,哭完该种田种田、该读书读书,

这就是湖南,硬气里藏着热乎气,从来没虚过。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湖南的十大小吃……

脑髓卷

湘潭祥华斋清光绪年间首创。

实为猪背膘肉与白糖经木锤捶打、瓦罐冬腌成“脑髓状”的馅料,裹入半酵面皮蒸制而成。

这“假脑髓”曾因形似引官司,

祥华斋与样华斋因招牌一字之差对簿公堂,反让“样华”名号更盛。

晚清文人王闿运尝后赞其“润如油,落口消”,湘潭老辈人至今仍记着“脑髓卷配胡椒汤”的绝配吃法,甜而不腻中透着辛辣,像极了湘人直爽性子。

如今这道非遗小吃在火宫殿仍保留古法:

面皮需揉至“日”字型薄如蝉翼,馅料必选冬至后猪背膘,木锤捶打时得保留“茸泥”质地,蒸制时卷子要挨个码紧防油流。

现代改良版虽降了油糖比,但“皮薄馅厚、入口消融”的魂儿未改。

外地人打卡必尝这口“假脑髓”,咬开银白卷身,糖油香混着面香涌上舌尖,

瞬间懂了湘潭人为何说“吃脑髓卷,忆老湘潭”,

这哪是点心,分明是坛装着百年水运繁华与市井烟火的时光罐头。

姊妹团子

诞生于1920年代长沙火宫殿,铜匠姜立仁之女姜氏姐妹将糯米粉与鲜肉、北流糖结合,创出甜咸双味组合。

尖顶肉馅如蒜球,圆荠糖馅似荸荠,因姐妹巧手得名“姊妹团子”。

1997年评“中华名小吃”,2008年入长沙非遗,田汉曾为常客,台湾“洞庭归客”作诗追忆:“青年田汉口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其肉馅用罗代黑猪五花肉配香菇水增香,糖馅融桂花糖、红枣泥,蒸制后通体透亮如白玉塔,糯而不粘,甜咸合吃更妙。

火宫殿庙会里,

姐妹俩现包现蒸的团子引得围观者“看了手艺再看味”,如今仍保留节庆红丝点缀习俗。

长沙人讲“进门火宫殿,出门钱圆工”,说的就是这口糍糯鲜甜。

外地游客打卡必尝,本地人早把它当“糯叽叽的烟火魂”,

连挑嘴的老饕都喊:“甜的不齁,咸的不臊,这口团子,抿一口能嚼出半部长沙史!”

湘西糍粑

春秋伍子胥,他当年建城时用糯米砖当城墙基石,后来百姓以糍粑传此义,成了“年丰寿高”的信物。

土家人“二十八,打粑粑”的俗谚,藏着最浓的年味:

腊月末的院坝里,两个后生抡起木棰捶石臼里的糯米,捶得米粒尽碎成胶,再由阿婆们抹油搓圆压扁,五谷糍粑便成型了。

白糯米、红高粱、黄玉米、黑米、绿蒿菜,五色对应五谷丰登,直径从四寸到一尺五不等,大的重达十五斤,寓意家族富足。

炭火烤是糍粑的魂。

冬日火塘边,糍粑架在铁架上慢烘,松木香渗进米团,待表皮鼓起焦脆的“包儿”,

内里雪白软糯,咬开时糖或霉豆腐的甜辣在舌尖炸开,外焦里糯的口感直教人想起“无糍粑不成年”的俗语。

这哪是吃食?

分明是刻进血脉的团圆密码,连外地人来打卡,

也爱守着火塘等那声“咔嚓”的脆响,尝一口便懂了湘西人“糯”里藏着的热乎劲。

刮凉粉

清末民初长沙夜市诞生的老味道。

火宫殿周福生将“骑皮豆腐”改良,用绿豆淀粉熬成胶状,拿竹片刮子一刮,凉粉条根根透亮如银丝,拌上腐乳、蒜水、辣椒、芝麻,酸辣直冲天灵盖。

长沙太平街的老师傅说,正宗刮凉粉得“蒜无葱”,蒜水要多,辣椒要辣得“冒汗但不烧心”,这才是湘人“吃得苦、霸得蛮”的脾性。

粉要手工搅上十小时才绵软,

调料得按“酱油3、麻油1”的比例调,腐乳要选湘潭本地白腐乳,辣度得“辣得人跳脚但停不下筷子”。

夏天吃凉的,冬天有热拌版,配臭豆腐、糖油粑粑拼盘,成了长沙人“解暑、解馋、解乡愁”的三件套。

外地人吃的是味道,本地人吃的是回忆。

常德牛肉米粉

诞生于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新疆回民迁至澧县,因思乡清真牛肉面,便以米粉代之,创出“牛筋粉”。

初时清淡,后融湘辣,成今日“辣得跳”风味。

米粉形如龙须,洁白细长,象征团圆细水长流,当地人逢节必嗦粉,图个“团团圆圆”的好彩头。

这粉讲究“汤鲜码足”:

牛骨、桂皮、陈皮熬汤,牛肉需肥瘦相间,卤至酥烂,配一勺红亮辣椒酱,嗦一口,辣得直吸溜却停不下,是“湖南人骨子里的热辣”。

清晨街头,粉馆排长队,老常德人见面就问:“恰粉冒?”(吃粉了吗?),

这口热乎的粉,早成了生活里的“魂儿”。

永州喝螺

一万四千年前,玉蟾岩先民就嗦着去尾螺壳,如今这手艺早刻进永州人骨血,

铁螺得在清水里养三天,吐净泥腥,剪尾后用茶油爆炒,再下紫苏、辣椒猛火炖,辣得人“嘶哈”吸气却停不下筷。

当地人管这叫“亲嘴喝螺”,吸螺肉要像婴儿吮奶,

劲儿大了吸进尾渣,劲儿小了螺肉卡壳,这手艺连央视都来拍过纪录片。

从八仙传说到喝螺大赛,这口螺蛳火了一万年。

何仙姑用螺蛳招待众仙的典故家喻户晓,每年零陵街头的喝螺大赛更是万人空巷,第36届比赛刚落幕,冠军三分钟嗦完两斤螺。

如今永州喝螺成了“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可外地人常被吸螺技巧难住,只能望着满桌螺蛳干瞪眼。

但别怕,永州人说了,

“不会嗦?找家老馆子,师傅手把手教你,保准你嗦出山魂水魄的味儿!”

湖南酱板鸭

相传楚昭王御厨石纠为报乡邻救母之恩,将宫中酱天鹅的秘技改良,

用洞庭湖麻鸭作胚,经盐腌、卤浸、炭烤、风干等十五道工序,造出这口“咸甜辣三味勾魂”的珍馐,被赐名“贡品酱板鸭”。

如今常德街头,老灶头仍飘着桂皮、辣椒、紫苏的香,鸭皮油亮如红琥珀,

撕一块入嘴,先觉咸香漫溢,再嚼出鸭肉纤维里的辣劲,最后回甘似蜜,连骨头都嗦得净光。

这味儿,是湖南人“敢为天下鲜”的脾气。

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它压轴;

游子归乡的行囊里,它暖心;

连外地人打卡长沙,也必得带几盒真空装的酱板鸭作“湘味信物”。

长沙口味虾

这口“霸蛮”的鲜辣,得从南门口沈记1995年支起的第一锅红油说起。

小龙虾原是北美洲的“外来客”,

1929年落户洞庭湖,最初被当宠物养,后因啃田坎遭弃,倒成就了这道市井传奇。

湖南人用紫苏、八角、辣椒爆炒,再以啤酒焖出红亮汤汁,虾肉紧实弹牙,

辣得人头皮发麻却停不下手,恰如长沙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子。

如今这口“麻辣鲜香”已成全国夜宵顶流。

长沙人吃虾不戴手套,直接上手剥壳,咬开虾头吸吮虾黄,再配冰啤酒或紫苏桃子姜,辣得“嘶哈”却直呼“恰得蛮韵味”。

外地人来长,不嗦碗粉、不呷口虾,那算白来!

糖油粑粑

讲究“三个一”:一闻香、二吹凉、三小口。

这糯叽叽的甜物儿,最早是宋代长沙官员为母寻的“开胃方”,

糯米粉炸金黄,裹上红糖汁,老人吃了直咂嘴,病竟好了八分。

如今成了市井“硬通货”,清晨六点,坡子街老摊前就排起长队,油锅滋滋响,老板喊“糖油粑粑,甜到心里头!”

其魂在“外酥里嫩”:

外壳炸得琥珀色,咬开“咔嚓”脆响,内里却软糯似云,红糖香混着米香在舌尖打转,甜而不齁,油而不腻。

做法也简单,糯米粉揉团压扁,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再浇上熬得浓稠的红糖汁,裹匀即成。

这口甜,甜了千年,甜得实在,甜得有魂。

长沙臭豆腐

它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安徽人王致和因豆腐发霉舍不得丢,

腌后油炸竟成美味,后传入长沙,与本地辣椒、豆豉一混,成了“闻臭吃香”的奇物。

在火宫殿,姜永贵改良卤水,用豆豉、冬笋、香菇加白酒发酵,豆腐浸卤后炸得外焦里嫩,咬开时“咔嚓”一声,内里软嫩如蒸蛋,辣汁一裹,香得人直咂嘴。

老长沙人爱它爱得深,街头巷尾常飘着“臭香”,边走边吃,嘴里还念叨“呷得亏,补得心”,意思是吃着臭,心里美。

它不只是一块豆腐,是长沙的烟火气,

是“香”到骨子里的市井传奇,让人一闻就挪不动步,一吃就忘不了。

你看,说来说去,湖南的小吃哪样不是人心里长出来的?

辣是山逼出来的,糯是水养出来的,咸甜苦辣都往吃食里按。

脑髓卷的油润,姊妹团子的黏糊,臭豆腐的倔强,

你当是吃味道?

其实嚼的是岳麓书院漏不干的雨,是湘江里翻腾的龙舟号子,是老灶头上飘了百年的烟。

临走别忘了带句话:

“呷饭冇?”

这句湘音比什么调料都入味,保管你走出十里地,舌尖还惦着这口湖湘的硬气与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