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 年 10 月 25 日的台北,晨雾还未散尽,台北公会堂前的广场已挤满了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从怀中小心翼翼捧出一面边角泛白的中国国旗 —— 那是他父亲在 1895 年台湾被割占时藏进木箱的物件,历经 50 年殖民岁月,布料早已褪色,却在阳光下依旧耀眼。当中国受降代表陈仪宣告 “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时,老者颤抖着将国旗举过头顶,广场上瞬间爆发出 “回家了!” 的呐喊,这声呼喊,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中华儿女心中回响。
2025 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为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以纪念日锚定历史铁证
还原历史本真的必然要求台湾自 1885 年成为中国行省,1895 年因《马关条约》被日本窃占,此后半个世纪里,雾社起义的鲜血、台湾义勇队的征途,见证着台湾同胞从未屈服的抗争。设立纪念日,是对 “台湾自古属中国” 历史事实的正式确认,更是对殖民苦难与民族抗争记忆的永久留存。
巩固法理根基的核心举措台湾光复并非偶然,而是《开罗宣言》“日本窃取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与《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的法定结果。2025 年全国人大

常委会以法律形式设立纪念日,正是以国家意志强化这一国际法理链条,让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成为不可撼动的共识。
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光复后,汉语重返课堂、闽南语民谣复唱、“中国台湾” 招牌林立,文化根脉的重续印证着两岸同根同源。设立纪念日,能引领两岸同胞传承抗战精神,强化 “共同荣光、共同记忆” 的民族认同,抵御 “台独” 势力的历史篡改。
为何定在 10 月 25 日?—— 这一天刻下主权回归的终极坐标
受降仪式的历史定格1945 年 10 月 25 日上午 10 时,台北公会堂举行的受降典礼,是台湾回归的法定标志:日方代表安藤利吉签署降书,承诺履行《波茨坦公告》义务,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接收台湾领土、人民与治权。这一时刻,终结了 50 年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回归的永恒见证。
历史因果的精妙呼应选择上午 10 时举行仪式,暗含对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刻的历史回应 —— 同样是上午 10 时,昔日的屈辱被今日的荣光彻底洗刷。从 “被迫割让” 到 “正式光复”,10 月 25 日成为跨越半世纪的历史闭环。
两岸共识的历史传承早在 1946 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就已明定 10 月 25 日为 “台湾光复节”,此后数十年间,两岸同胞均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一日子。2025 年国家层面确立该纪念日,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两岸共同记忆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