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好多人没做对?安全高效使用农药的8个技巧,不仅减量还增效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危害、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的重要手段。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药效降低、病虫草害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危害、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的重要手段。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药效降低、病虫草害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及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科学使用农药需从以下8个方面综合把控,实现“安 全、高效、经济、环保”的目标。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农药的安全使用,减量增效使用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聊聊。希望你喜欢并对您有所帮助。

图片01~02):蔬菜专业种植

精准匹配,靶向施策,选择对路的农药,才能对症用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作物在田间健壮生长发育,可能会遭遇各种病虫害的危害而患上各种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甚至于病毒性病害。

在虫害高发期,还会可能叠加多种虫害。在杂草同期健旺生长期,草害也许还会来凑个热闹。因此,农作物在田间的病虫草害危害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非常复杂的。

要正确地给农作物喷施农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农作物到底是“得了什么病?,遭遇了什么虫子的危害?或者什么样的草害?”不同的诊断结果,会有不同的用药方式,也有不同的防控效果。因此,田间的病虫草害实地诊断,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田间农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的种类、作物类型以及生长发育环境,选择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农药品种,对农作物病虫草害进行预防或者治疗。

图片03~04):喷灌系统自动喷雾

避免盲目用药。选择“对口农药”合理用药,对症下药,不随意扩大农药的使用范围,防止药害的产生或者无效使用农药。既贻误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最佳防控时期,又造成了作物的药害风险和农残量的增加。

在同等条件下,杀虫剂方面优先选用生物性农药。在条件允许时,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如Bt制剂、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和残留。

把握时机,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防控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在病虫草害易感期或者农药活性最强期施药,可以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因为不同的农作物,或者同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病虫草害的危害抵御力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农药的“敏感性”(活性)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把农药的“活性”把握在农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控的“刀刃上”。

图片05~06):果树种植

比如在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期,我们可以在作物的发病初期或病原菌孢子萌发前施药(如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提前使用),这样的防控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农作物虫害防控方面,我们可以抓住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期施药(因为此时虫体抗药性弱,是最“敏感”的时期)。

在农作物杂草防治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在杂草3-5叶期施药,此时杂草抗药性低且易吸收传导输送药液。

在用药环境因素方面,我们要避开高温(中午)时段、雨天或大风天气,选择清晨或傍晚施药,效果会更好。使用浓度,按照药剂外包装上标注的“推荐剂量”使用,并随田间病虫草害危害程度,酌情增减即可。

适量施用,选择最佳的用药剂量,既可以避免浪费使用药剂,也可以有效规避药害:

“适量施用”农药,也就是严格按农药标签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

图片07~08):外观颜值靓丽的高端果品

很多人不重视这个“要求”,往往“凭感觉”“凭经验”用药。当然更多的时候,以“超剂量”使用农药为主,故“药害”的风险程度很大和环境污染严重。

正确的用药方法是要计算用药量,亦即根据亩用量、药液浓度及喷施面积,精准计算所需农药量。

避免超量使用农药。过量使用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引发药害或残留超标。

但是也要防止剂量不足的情况。剂量过低可能导致防治效果差,加速病虫害抗性产生。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法,灵活施策,才能标本兼治:

农药的剂型有很多种,其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必须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发育阶段、病虫害发生部位及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否则就会难以控制病虫草害的危害。

常见的农药施用方式有“喷雾处理”“土壤处理”“熏蒸处理”“喷粉处理”等。

图片09~10):手动式人工喷雾处理

“喷雾处理”多适用于叶面处理病虫害,需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药液要细要均匀覆盖。

“灌根法”多用于根部病虫害(如根结线虫)的防控,需确保药液到达根系周围。多用于作物的“土传病害”或者作物的根系病害,难以从叶面解决的“地下虫害”防控。

“涂茎法”则多针对茎秆病虫害危害(如蚜虫),用毛刷或棉球蘸药液涂抹茎部。还有难以根除的抗性恶性杂草的“根除”。

“毒饵法”则多用于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将农药与饵料混合后撒施。

“烟雾法”适用于温室或密闭空间,通过烟雾机施放药雾。

颗粒剂是根据农艺要求,制成的有利于农药药效发挥防止人畜中毒的农药剂型,使用时多与“砂”“土”“肥”等制成“毒土”“毒肥”等,均匀撒施或作土壤掺混处理,而不能作“喷雾处理”或者其他处理。

图片11~12):飞防喷雾处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良好的用药器械,才能省工省时经济高效:

选用性能稳定、雾化效果好的施药器械,确保药液均匀分布覆盖。

定期维护施药器械。比如清洗喷头、检查密封性,避免漏药或堵塞。

根据作物调整。高秆作物(如玉米)选用高压喷枪,低矮作物(如蔬菜)选用扇形喷头。

新型器械应用。推广静电喷雾器、无人机植保等高效设备,提高施药效率。

一般情况下,小面积的喷施处理,可以选择“手动式”喷雾器。较大面积使用时,可以选择“机动”喷雾器。

喷施除草剂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建议选择“扇形”喷雾头,喷雾处理“杀虫剂”“杀菌剂”,则宜选择“空心圆锥雾”喷头。

图片13~14):先进的喷雾工具~无人机

延缓抗性,要不断轮换与交替使用农药,才能长效持久:

通过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可以明显减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

因为如果长时间“单一”地使用同一种类的农药,很容易引起作物“病虫草”害的抗药性。为了提高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控效果,我们就势必要增加农药的使用量,结果就造成了农作物的“残留量”的增加,这样做却不利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因此交换轮替使用农药,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控效果的有效途径。

比如作用机制轮换方面,要交替使用内吸性、触杀性、胃毒性等不同作用方式的农药。

在化学类别轮换方面,我们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而是不断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品。

在轮换周期方面建议,同一农药连续使用不超过2-3次,轮换间隔期1-2个生长季。

图片15~16):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科学合理混配农药,才能协同增效,一药多治,减少用药成本:

通过科学混配农药,可以扩大防治谱(兼治多种病虫害)、提高药效(减少用药量)、降低农作物的防控成本。

在农药混配原则上,酸碱性农药不混用(如碱性石硫合剂与酸性杀虫剂),避免发生化学反应。不恰当的农药混配,容易引起作物药害,还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增加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控成本。

在药剂的混配原则上,讲究“优势互补”“现混现用”,“避免拮抗”“混用单剂最好不超过3种”,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各种药剂的药效。

比如增效组合,杀虫剂+增效剂(如有机硅)、杀菌剂+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

最好现场试配使用。先小面积试验,确认无沉淀、分层或药害后再大面积使用。

保障安全,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才能从源头控制上控制安全:

严格遵守农药标签标注的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天数),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和规避最后的“药害”风险。

图片17~18):注意农残

一是要查阅标签,不同作物、不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可能不同(如柑橘用吡虫啉间隔期14天)要区别对待不能一个标准“量”到底。

二是要仔细记录施药时间。建立施药档案,避免因间隔期不足导致农产品不合格,或者间隔时间不到,而出现“药害”(变相加重药害风险),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在临近收获期慎用,收获前7-10天停止使用化学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物理防治。

科学使用农药,减量增效,才能守护农业的绿色未来:

科学使用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农药,需贯穿“选药、用时、剂量、方法、器械、轮换、混用、间隔”全链条。

图片19~20):适时择机喷施农药

既要实现病虫草害的高效防治,又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如 性 诱 剂、天敌昆虫)、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完善监管体系,可进一步推动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