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祸已上门。
几小时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吹嘘与伊朗即将达成“完美协议”,声称局势正在缓和。
结果,他话音未落,以色列就再度遭袭。更让人关注的是,这一幕早在中国的判断中得到了印证。
中国外交部与驻联合国代表此前接连发声,明确指出中东局势极为脆弱,武力无法换来和平。
特朗普的“完美协议”说法被现实打脸6月25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美伊双方将于下周启动谈判,一份“非常完美的协议”即将达成。

他说得信誓旦旦,仿佛中东和平近在咫尺。可惜,伊朗方面并不买账。
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迅速否认这一说法,称当前伊朗没有与美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特朗普完全是在臆想。”
这不是第一次。自2024年初以来,美伊之间已经举行了五轮间接谈判,第六轮原计划在6月15日于阿曼召开,因以色列突袭伊朗核设施而被迫取消。
谈判尚未恢复,协议更是无从谈起。
“以战逼和”策略失败,伊朗愈挫愈强美国曾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伊朗让步。
就在5月,美军派出B-2隐身轰炸机,携带钻地弹精准打击伊朗核设施。
这一行动意图明显:在谈判桌外制造压力,迫使德黑兰回到谈判桌前。
但伊朗的回应出乎意料。
伊朗原子能机构随后宣布重启核研究项目,明确表示不会因美军袭击而放弃自身权利。
“以战逼和”没成功,反倒让伊朗更加强硬。
中国早有预判,外交立场显稳健与特朗普的夸张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冷静判断。
6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希望实现持续有效的停火。”

此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也在安理会明确指出,美军袭击伊朗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
中国的立场是清晰的:武力无法换来和平,持续的停火才是真正的答案。
胡塞武装再度出手,打破“短暂和平”事实很快验证了中国的判断。
6月26日晚,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虽然导弹被拦截,但以色列国内再次陷入紧张。
胡塞武装随后发表声明称:“只要加沙封锁没有解除,我们就不会停止攻击。”
这场袭击不仅打破了伊以停火的表象,也证明中东局势远未稳定。
伊朗的突发停火,让盟友措手不及
更微妙的,是伊朗停火带来的连锁反应。
6月24日,伊朗突然宣布与以色列停火,这本应是好消息,但它却让伊朗的四大地区盟友——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伊拉克民兵组织陷入了极度尴尬的境地。
这些组织在伊朗与以色列交战期间,冒着被打击的风险公开支持伊朗,甚至不惜破坏与美国的互不攻击协议。胡塞武装就是典型。
他们原本以为“大哥”会带头冲到底,没想到伊朗突然抽身,让他们成了前线孤军。
哈马斯与真主党目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发出胜利祝贺,场面一度沉默。
这说明,伊朗与其代理人武装之间的信任或许并不牢固,统一战线的裂缝已经出现。
以色列趁势反攻,加沙再成焦点
伊朗选择退场,以色列则开始全面反击。
停火协议刚公布,以军就调集数万部队重新进入加沙地带,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这使得停火在事实上变成了局部停火。加沙局势持续紧绷,哈马斯与胡塞武装表示将继续战斗。

中东战火并未熄灭,只是换了战线。
巴基斯坦态度骤变,伊斯兰联盟裂痕显现更具指标意义的是巴基斯坦的立场转变。
6月24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一次讲话中表示,谴责以色列侵略行为,但同时明确表示:“我们不会与伊朗展开任何军事合作。”
这与伊以开战初期巴基斯坦高调支持伊朗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巴方曾在伊斯兰世界中发出强烈呼吁:“如果不力挺伊朗,未来一个都逃不掉。”
为何态度转变如此之快?
一方面,伊朗在冲突中突然让步,使巴基斯坦感到“被晾在一边”;另一方面,伊朗不久前刚与印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让与印度关系紧张的巴基斯坦颇为不满。
伊斯兰世界内部本就存在教派与利益的分歧,伊朗的战略摇摆只会加剧这种裂痕。
以色列内忧外患,危机尚未结束
别忘了,以色列自身也并不稳固。
其标准-3防空系统库存告急,若美援迟迟不到,恐难应对多方导弹袭击。
同时,总理内塔尼亚胡正陷入司法危机,被控贪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批评他“挑起战火,是为了掩盖个人问题并延长执政”。
战争暂歇,政治风暴却仍在发酵。
结语中东局势如走钢丝,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特朗普吹出的“完美协议”,被导弹打穿了幻想;伊朗的突然退场,让盟友陷入孤立;以色列的反击,又将加沙推入新一轮战火。
中国的判断是冷静而精准的。
和平不是靠炸弹换来的,而是靠耐心、智慧与真正中立的力量维持。
这一场博弈真正验证了那句老话:虚言欺世,终被现实打脸;独眼识局,方能洞察乾坤。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