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古镇位于铅山县东北部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上饶市南40余公里处),是通往赣闽交界分水关的交通枢纽。永平建镇始于唐贞元元年(758年)原隶属弋阳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铅山县时,县治设在永平。至1949年6月,县治迁往河口镇。
明嘉靖(广信府志)地舆志称:“南扼八闽之喉吭,南北踞两浙之要塞”。因山矿产铅而名为铅山,先置铅山场,后为县治所在地,隶属信州,元升县为州,为州治所在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千户蒋奎筑城池,周四里七十二步,高二丈,宽四丈,为广信府建筑城墙最早的县城之一。
源于桐木关(桐木水)汇聚分水关(车盘水)观音关(岑源水)温林关(江东源水)自隘口之水,百里奔腾而下,一路南北流汇入石塘槐夷河地勢低平、水势减缓至铅山河,因而造就了水运发达时期繁荣的县治区域。
武夷山下的永平镇四周青山环抱,东有麒麟山,南有凤凰山,西有骆驼山,北是著名的鹅湖山。鹅湖山海拔690米,三峰奇出,其中一峰尖削如剑,傲立苍穹,倒影于西湖:“鸥鸟四时清浪浴,芰荷十里署风香,浮天云汉阳光炯,倒影星河夜气凉”。峰顶有慈济禅寺,乃唐大义禅师创建,是江西当年最大的禅寺,与晋创建的庐山东林寺齐名。山脚有大义桥直通古治县城北门,横架南北,雄浑古朴,巍峨英姿,犹如卧波长龙,全麻石结构,八墩九孔,长193米,宽6米,高10米,桥上用巨石砌栏,桥墩似八艘箭船整装待发,昂首英姿。桥面石板路巨大平整,桥中有观音亭,两层八角,亭高5米,顶尖有一个精致小葫芦,亭内壁画精美图案,亭外墙上镶嵌着见证大义桥沧桑历史记录的石碑:《重修大义桥记》、《首次维修后记》、《重修观音亭记》等。2011年入选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铅山县志·山川志》:“状元峰,在县西北五里,有清风洞,宋状元刘辉读书于此。东即龙窟山,西有清风峡,空嵌崭岩,寒气逼人,有读书岩,天成石龛。”刘辉在此读书时,曾手书“当代魁星状元”六字于岩壁上,后果然得中,故名状元峰。这里扼守水口,故有:“奇踪天设枕溪旁,俯在铅山下一方”。其上有七层宝塔,名凌云塔,又名风波塔,辛弃疾词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光焰文章在,与岩传万代”。
千年古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大义桥、报本坊及白菜碑、魁星阁、赵氏书楼、西湖、辛弃疾墓、蒋士铨墓、清风峡、状元峰、石井庵、西山寺、永福寺、矿藏、森林公园、红色文化收藏馆、蒋士铨旧居、农耕文化博览院等。这里是映衬传统文化、铜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流金宝地。
从永平镇南出7里是清大戏曲家蒋士铨墓地,18里是南宋爱国、豪放词人辛弃疾瓢泉故居及其墓地。往北7里,鹅湖书院就是朱熹、陆九渊和辛弃疾、陈亮前后两次鹅湖之会的历史胜地。
北宋时期,永平镇西四公里处的铜宝山,创设于铜宝山麓的铅山铜场产量大增空前发展。宋三百年间,铅山铜场为全国重要的铜金属产地之一,铅山场常有十余万人昼夜开采。铅山场所需要的各类原材料和场内十几万人所使用工具及生活日用消费品,大都由外地通过船舶从汭口经铅山河运至永平。年产铜最多时达38万多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7%。铅山场所产铜、铅均用船只经汭口运往饶州(今鄱阳县)永平监铸造钱。为加强水运管理,朝廷特在汭口设立了“驻舶巡检司”衙门。北宋后期,铅山场铜产量在全国三大铜场中仅次于岑水场和永兴场。直至南宋末年,铅山场与广东韶州的岑水场和湖南潭州的永兴场仍成三足鼎立之势,铅山场乃是全国三个最大最著名的铜场之一。西汉元鼎二年至明朝末年,在1700多年间,铅山场一代一代数以万计的场兵坑丁,就凭自己的双手,用汗水、心血,乃至于生命,开采出难以数计的国家所需要的铜金属。铅山场能连续不断开采如此之久,铜资源开发如此之丰富,实为世间所罕见。
因此,当时的铅山河是十分繁荣的。每当日落时分,纵观永平沙园里沿北门桥直至石盘渡一带的河面上,大船小舟排得匝匝密密。夜幕降临,泊在水面的舟火齐明,与镇内万家灯火辉映成趣,景色煞是壮观。
南宋时期,作为铅山县治所在地永平,成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兴盛之期,有朱熹、吕柱谦、陆九渊、陆九龄、辛弃疾、陈亮、陆游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学士往返于此,留下了千古佳话和古迹名胜。被乾隆皇帝称赞为“江右三大家”豫章“孤凤凰”的清代奇才戏曲家、教育家、诗人蒋士铨在永平居住时,先后为建铅山试院作序文;又为重建凌云塔(也名安州塔,又称文峰塔)作记:“吾邑山川秀灵,毓为俊杰,……”。此塔建于县西北六里,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望日峻工。
明万历年间,铅山县就与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及江西各地有着密切的水路交通往来。明万历年间,铅山的“大官路”就已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络。河口也因此而成为“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形成“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的“八省码头”。
铅山素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称。永平赵氏家族,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至宝祐四年(1255年)的100年间,祖孙4代共出有进士13人,史称“一门九进士”,九为单数的最高数,赵家平均七年半就出一名进士,集中体现了当时县治永平文化教育事业的鼎盛。由赵家直敷阁中奉大夫赵不迂建成的“藏书楼”,始建于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藏书43000卷,有经、史、子、集分4部,设数席位方便读者阅览。据说“赵氏书楼”的建立,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私人图书馆之一。
有麒麟门左右楹联云:“百里闽越开大道,千年雄镇焕新姿。”
八俊阁(纪念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吕东莱、辛弃疾、陈亮、费宏、蒋士餘);石牌坊有“进士坊”(老县城永平北关外,为费瑄立)“状元宰辅坊”(永平北关外,为费宏立)“冬官大夫坊”(永平北关外,为费完立)“天官少宰坊”(永平北关外,为费实立)“兄弟同科坊”(永平北关外,为费懋尹、费懋文立)“三部持衡坊”(永平北关内,为费尧年立)。
明中期,在朝廷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铅山著名的费宏和费寀,都是直接的参与者,费寀卒于嘉靖二十七年,享年66岁,赐光禄大夫,敕葬于铅山县七都洋源排,现为永平镇陈家寨苏家村。他们经历或贬或褒,或生或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永平有莫大的关系。
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腊月,费尧年病近,享年71岁。遗言嘱子费元禄创建“景行书院”并捐资百金,输之以供办学,《铅书》主编柯挺撰写《景行书院记》(景行书院坐落在永平西门口);由此,可见其底蕴深邃,竖碑文拟匾额和楹联,以浓缩永平镇周边历史胜迹和故事,凸显千年古镇的人文精神,并在其北山建姐妹亭,立碑纪念费寀夫人上饶娄氏姐妹。
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年~1058年)永平文昌阁,是铅山首创的公办学校。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应铅山县令蒋亿新建县学之邀,前来永平参观。占地建筑面积达380平米,前后左右各四廊柱,抬梁、斗拱、重檐卷栅,背石柱基,歇山顶,四金柱相对,鼓镜藻井,渠枋雕饰,精美绝伦。
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永平文昌阁,又名魁星阁,清乾隆八年(1748年),知县郑之桥捐款重修。为祭祀文运诸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也是当地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其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6.61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1平方米。同样石柱、抬梁式样,歇山顶,三开设内回廊,共三层,一层石柱,二层木柱,四金柱相对,鼓镜藻井,渠枋雕饰,规模宏伟。而今所见到的是落款为:“大清嘉庆24年,已卯夏旦阁邑新建造”。2011年入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永平钟鼓楼位于镇东,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与魁星阁并峙,规模宏大,为一邑之巨观”(清乾隆《铅山县志》),钟鼓楼高七丈,巍峨壮观,雄视街衢。为上中下三层,结构精巧。下层戏台,中层厢房,上层钟房。周围回廊环抱,金壁杏墙,雕花额仿,三辅作斗拱,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支托着远伸外挑飞檐楼项。脊顶高耸,形似游龙。角背高悬,状如飞凤。上刻“追风逐月”四字,神韵雄键。上层横梁挂铜钟一座,高6尺,直径8尺余,重3000余斤。钟上铸铭文“永平永安”四字。
镇北两公里处有一清泉胜迹,其泉水澄清可鉴,甘醇味甜,旱涝无溢,面积约100平方米。始建于唐光启年间(885年~888年)赐额石井院,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赐改名“资福院”,后名石井庵。历代名人有宋李纲、朱熹、刘子晕;明夏言、李梦阳;清蒋士铨等多有题词。其中朱熹诗云:“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联骑君登泉上亭,黄尘双眼想增明。篮舆独向溪南路,惆怅不成同队行”。清康熙帝为鹅湖书院御书楼题联曰:“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下联即指此井。永平街巷人口稠密,故而水井有“九十九口半”之说,这足以佐证永平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市井非常繁荣。
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一座纪念表彰坊。南宋初年,少年申世宁以自己代父受死而立的孝节坊,位于永平镇幸福路弄口,由朱熹题匾额:“报本坊”,并亲自手书,笔力遒劲。右璧间嵌有明万历四十七(1609年)铅山知县笪继良画白菜石刻碑一方(现仿制,原碑存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建筑为四柱亭形坊,面积为36平方米,单檐挑角、歇山顶,此坊为2011年入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清末光绪年间,一场特大洪灾,如猛兽般将永平不少房屋冲毁,晏公庙也在所难免,(清雍正七年,知县张崇朴曾扩修建楼阁,将明县令笪继良亲自勒石的白菜碑嵌入在晏公庙内以祀之。)经过士民的抢教,在洪水中终于找到被打断的白菜碑石打捞上来,为了不使这块碑石毁坏,民众又将其拼接起来,迁移至报本坊镶嵌保存。
抗战时期,永平是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指挥苏南、皖南、赣东及浙闽地区性抗战。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官邸以及司令长官办公厅、参谋处、政治部、美国暖问室、苏联顾问室、兵站总监部、军务处、机要处(1943年5月,为防日机空袭,三战区机要部门设永平积翠岩观世音洞内)、情报处、交通处、卫生处、军需处军粮库、《前线日报》社等直属机关和配属机构,都驻扎在永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为李白烈士夫妇,他们曾在永平镇潜伏,并在霞落街祝家巷2号生活居住过。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第三战区的永平抗敌演剧队和韩台义勇总队非常活跃。抗敌歌演剧队是郭沫若任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组建的,队员们大多数为思想进步青革。南京总政治部分到第三战区两个宣传队,每队40人,经常在战地巡回演出《黄河颂》、《流浪三部曲》、《十万大山》等抗日名剧,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
韩台义勇总队队员由韩国、台湾地区和旅日归国华侨组成。总队长李承晚(即后来的韩国总统)。韩台义勇总队队员大都精通日语。该队由南京总政治部直接领导,安排到战区政治部工作,配合战区政治部和前线部队从事日语宣传和抗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