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晚年说啥都不肯刮胡子,众人不解,邓公:他想毛主席了!
1993年,王震当时已经年过八旬,身体大不如前,经常因为病重昏迷住院。这一年,王震住院时身体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程度,人生也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为了给王震治疗,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教授、医生全都参与其中,家人们也都陪在王震的床边护理,希望王震能够挺过来。
彼时,王震仍然留着很长的胡子。王震一生都对胡子很珍视,平日里精心呵护。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对胡子也存在很大的情怀,认为胡子是男子汉的尊严,更是留胡须者对外的意志传达,所以有蓄须明志的先例。
王震留胡子,无论是以前在部队里,还是在工作中,甚至在家里也没有人阻止。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情况下,胡子已经成了干扰治疗的存在,必须要全部清理干净才行。
王震住院以后,对胡子的打理自然不如从前,几天下来就蓬乱不堪,早没了往日的光泽。如此茂密蓬乱的胡须,长时间不清洗打理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细菌。无论是日常的生活中,细菌会对皮肤造成不好的影响,还是在手术过程中,胡须内的细菌可能会给创口造成麻烦,都得不偿失。
基于这种考虑,护士找到了王震的子女,提出了让王震剪掉胡须的建议。王震的子女听了以后,认为此事并无不妥,出于对父亲健康的关心,和父亲说了剪掉胡须的想法。原本王震的子女对这件事并未太在意,毕竟剪掉胡须是很日常的事情,结果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王震得知自己的胡须要被剪掉时,态度立刻严肃起来,坚决不肯剪。无论在场的众人如何解释,王震都不听,执意要留着胡须。王震的态度很坚决,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再争执下去肯定不妥,众人便暂时安抚了王震的情绪。
但胡须不剪掉,细菌滋生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在场众人又都不理解,王震为何对自己的胡须如此在意?难道剪掉胡须比救自己的命还重要吗?
为此,王震孝顺的子女们专门去拜见了邓公,向他寻求帮助。他们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去找邓公,是因为邓小平与王震的交情深厚。尤其是在邓小平最艰难的那段岁月里,王震将军是无惧各种顾虑,敢和邓家保持来往的人之一。

王邓两家革命情谊深厚,王震与邓公的私交甚笃,如今王震坚持不剪胡须,他们找邓公求助还真是找对了人。当邓公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沉思了片刻,这才缓缓开口,语气凝重的表示,王震这不是固执,而是想念毛主席了!
说起王震与毛主席之间的交情,还要追溯到1926年,王震当时才18岁,担任粤汉铁路长沙段的纠察队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到了负责护送毛主席回长沙的任务,这便是两人首次见面。多年以后,王震提及自己首次与毛主席见面时仍然印象深刻,愿意称之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
在此期间,两人进行了一次谈话,王震在此次谈话中,被毛主席的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而毛主席也对这位叫王震的年轻人印象深刻,认为王震是办实事之人。
时隔五年之后,两人再次于瑞金见面。当时王震是湘赣苏区代表,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需要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毛主席见到王震时很高兴,第一时间就认出了他,两人进行了第二次谈话,毛主席给王震指导了工作。
1941年,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彼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我军很多部队的补给出现严重困难,尤其是陕北的贫瘠地区,百姓自己生存尚且艰难,根本负担不起太多的部队。
如果长此以往,不仅打不了仗,就连现有的军队可能都要裁军,这显然不符合抗日形势。为了保存抗日力量,生存成为燃眉之急,而不能依靠老百姓的情况下,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自给自足,毛主席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三五九旅能征善战,在王震的带领下打了很多胜仗,在军中的地位很高。但打仗是打仗,开发是开发,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儿。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入南泥湾搞开发这件事儿,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无数双眼睛都盯着王震的三五九旅。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如果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这一仗”打的漂亮,对部队自给自足的行动将给予极大的鼓舞。但若是此举失败了,影响自然也相当巨大,毕竟连三五九旅都做不成的事情,其他普通部队肯定会信心受挫,所以王震当时顶着的压力很大,毛主席对王震的期待也很高。
开荒南泥湾,这件事千难万难,但王震的带头作用很到位,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冲上前。无论是荆棘还是沼泽,第一个冲上去的一定是王震。
开荒和打仗一样,都需要有人带头冲锋,鼓舞士气,王震做到这一点了,打仗能冲锋,开荒也能冲锋,日夜不停的干,硬是创造了奇迹,把不毛之地给打造成了“陕北好江南”,粮食产量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大量的结余上交边区,一度把年产量给拔高到900万斤,这在当时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产量,为我军解决了大难题。
开荒南泥湾到底多难?从王震的胡子就能看出来,他从第一天进入南泥湾开始,就当众表明了态度,只要一天不开荒成功,就一天不剪胡子。所以,王震的胡子就是南泥湾开荒进度的“晴雨表”,备受三五九旅的将士们关注。
开荒成功的那一天,王震的胡子已经又长又茂密了,有人打趣王震,称王震的胡子比地里的庄稼还茂盛。毛主席接到消息那一天,别提有多高兴了,称这是“最满意的事”。经此一事后,王震的名气更大了,王震的胡子也出了名,成了不服输精神的代名词。
1946年,王震与毛主席在延安见面。这一次见面,毛主席等领导人亲自迎接王震,因为王震率领南下支队北返延安,被誉为“第二次长征”。

当年毛主席给王震安排任务时,直言了此次任务的风险极大,有全军覆没的风险。王震闻言,没有半点犹豫,直接领了任务,并坚定地告诉毛主席,自己会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这份觉悟与坚定,让毛主席也不禁为之动容。
如今,王震率领南下支队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了北返延安的任务,毛主席自然是又激动又高兴。王震此时更是激动不已,迫不及待的与毛主席见面。但让毛主席吃惊的是,王震续起了长长的胡须,长度差不多快一尺了,随风飘舞。
毛主席问起胡子的事情,王震爽朗大笑,将事情来龙去脉讲给了毛主席。原来,王震此次肩负重任,前路凶险,但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凡事身先士卒,做全军的表率。为了激发将士们的斗志,王震当众表示,只要一天不能率部抵达延安,他就一天不剪胡子,这才有了如今的飘逸胡须。
毛主席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对王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王胡子”。有了毛主席钦点的绰号,王震的胡子就更出名了,全军都知道王震的胡子象征着一往无前,敢打敢拼!

1949年,毛主席布置的进军新疆的任务,王震还是出色完成了。他率领第一兵团不负使命,开展了“第三次长征”,一路高歌猛进,马步芳和胡宗南全都是他的手下败将。第一兵团的兵锋所向,战无不胜,大军饮马新疆甘肃的边境,让敌人抱头鼠窜,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所以,王震的一生,几乎都和毛主席有关。他一生的三次长征,也都是在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下得以实现。王震敬仰毛主席,两次艰难的任务又都与胡子有关,胡子成了王震的重要回忆载体,只要他看到自己的胡子,就能想到曾经的往事,就能想起毛主席!
正因为邓公了解这些历史过往,才对王震的想法最是清楚。王震子女得知这一切后,也终于理解了父亲。临行前,邓公叮嘱王震的子女,不要让王震剪胡子了,就让他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