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都“藏”在哪些地方?

敦煌壁画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形象,到底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敦煌石窟都有哪些类型。敦煌石窟按建筑样

敦煌壁画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形象,到底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敦煌石窟都有哪些类型。

敦煌石窟按建筑样式,大致可分成九类: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影窟和瘞(yì)窟。它们的构造有的模仿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的则延续了印度石窟的风格。

莫高窟172窟·主室南壁·斗拱·盛唐

中心塔柱窟:中间立着一根方形石柱,从地面直通窟顶,把洞窟分成前后两部分。柱子四面常凿有佛龛,前半部分顶部是人字坡形。这种样式融合了印度“支提窟”和中原人字坡顶的特点,在北朝时期特别流行。

覆斗顶窟:顶部像一口倒扣的斗,平面是方形,受汉代墓葬形制影响,通常在西壁开佛龛。这类洞窟数量最多,历代都有,隋唐时期尤其集中。

殿堂窟:和覆斗顶窟很像,区别在于中间设有佛坛,坛上供奉佛像,坛前有台阶,坛后还有背屏直通窟顶。这类石窟规模宏大,多是唐代后期和五代时期建造的。

其他几类如大像窟(有巨型佛像)、涅槃窟(供奉佛陀涅槃像)、禅窟(供僧人打坐修行)、僧房窟(僧人生活起居用)、影窟(纪念高僧)、瘞(yì)窟(安葬僧人遗骨)等,大多没有壁画或壁画很少。飞天形象,主要集中出现在前面三类石窟中。

莫高窟172窟·主室南壁·未生怨·宫门阙·盛唐

走进洞窟,你会发现里面的结构名称,很多都借用自中国传统的木构寺庙,人字坡:窟顶呈“人”字形的斜坡面。藻井:覆斗顶中间突出来的方形部分,像雕花的井口。平棋:窟顶整齐排列的方形装饰图案,像天花板。佛龛:在墙壁上开凿的小空间,用来供奉佛像,龛上方的尖拱形装饰叫龛楣。

飞天,就画在洞窟上方的这些位置,几乎成了固定搭配:藻井的四周、人字坡的两侧、平棋的四个角、佛龛的顶部、墙壁、龛楣、背光以及两侧。

不过,飞天最集中的地方,还是环绕在洞窟四壁的最上端,像一条长长的彩带,象征着天宫和仙境。根据位置不同,敦煌飞天可以分为:藻井飞天、平棋飞天、人字坡飞天、龛顶飞天、背光飞天、法会飞天、环窟飞天等等。

莫高窟172窟·主室北壁·托莲花飞天·盛唐

除了这些固定位置,在各种“经变画”(把佛经内容画成故事)、本生故事画、说法图的上方天空中,也常常有飞天在飞舞,尤其是在大型经变画里最多。

她们的出现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佛陀说法场面的“氛围组”,飞天们散花、歌舞、奏乐,以示供养和礼敬。二是用来表现佛国天堂——极乐世界的自由与欢乐。

你看她们:有的脚踏彩云,缓缓降落;有的振臂向上,腾空而起;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托着花盘,在空中悠然飘荡。她们衣裙飘逸,彩带飞舞,那种轻盈与浪漫,正好印证了唐代诗人李白描写仙女的名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漂浮升天行。”(她们手捧莲花,凌空漫步,霓裳广带,在天空中飘然飞升。)

莫高窟220窟·主室北壁·燃灯菩萨·初唐‍

偶尔,画工为了丰富画面,也会把飞天零星点缀在洞窟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不对称的、随性而有趣的构图。但绝大多数时候,飞天在布局上都是成对出现,讲究对称之美,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和谐的韵律感。

所以敦煌飞天不只是美丽的装饰,她们是佛教艺术中“天人”的形象,能歌善舞,自由飞行,象征着快乐、祥和与神性的自由。她们穿梭在石窟的各个空间,把冰冷的石壁变成了灵动而充满想象力的佛国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