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什么事最让韩国网友“难受”,那还得是这个:
“韩国教授公开承认自己祖上可能是中国人。”
首尔大学历史系的金在吉教授,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公开表示:翻开咱们的族谱往上数,搞不好老家就在中国。
此话一出,立刻引发韩媒热议,一时间金在吉遭到了许多谩骂。

但金教授自有他的道理,他并非空口白话,而是举出了三样物证:一块发黄的铜印、一块写着汉字的墓碑、还有一串发绿发锈的“刀币”。
乐浪太守印金教授亮出的第一件宝贝,是一块铜印,上面赫然刻着汉字:乐浪太守印。
这可不是啥随便刻的仿古印章,而是真正出土于朝鲜半岛北部、经文物部门认证的西汉官方官印。

来点背景知识补丁: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掉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郡。乐浪郡隶属于汉帝国中央,由中原派遣官员驻守,实行汉制管理,等同于现在的省级派出机构。
太守是正儿八经的郡一级领导,不是什么地方土豪,而是朝廷任命的中国官员。
这块“乐浪太守印”的出土,等于把这里以前是汉朝辖地这件事实锤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你这印是不是贸易得来的文物?
别急,还有别的物证。
刘茂墓碑第二件证物,是一块古墓碑。

墓主人名叫刘茂,是个西汉朝廷命官。他的官职写得明明白白:曾任会稽、南阳、乐浪三郡太守。
注意了,这可不是某地地方官,而是标准的“多地轮岗干部”。更重要的是,碑文清晰记载:
卒于平壤。
也就是说,刘茂这个老干部,在平壤驻守期间自然病故,死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还在此地安了家、立了碑,享受了本地待遇。
这块碑就立在今天的朝鲜平壤城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朝鲜半岛自古就是独立文明,怎么允许汉朝官员在这儿立碑落户?
更别提,这碑文用的是规范隶书汉字,全篇无一例外。

第三样铁证,就是流通货币了。
金教授展示了几枚刀币,上面清楚刻着燕国铸币标记。这些刀币都是在韩国全罗南道一个古墓群中出土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考古时间轴。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燕国势力曾一度南扩至辽东半岛,并对朝鲜西北部实行经济渗透。
那时还没有全国统一货币,每个诸侯国都自产自销,燕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刀币。

出现在朝鲜半岛的刀币,不是旅游纪念品,是当时真金白银的通用货币。
这说明啥?
金教授很耿直地表示:货币在哪儿流通,哪里就脱不了母体文明的根。
古墓不会说谎为了把研究做深,金在吉教授亲自跑去全罗道考古点,走访了数十处新罗古墓,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
这些古墓陪葬物品里,90%以上都刻着汉字。
不是几个字,而是系统化的铭文,包括“长乐未央”、“永年不朽”、“大汉吉祥”、“四海昌盛”等等。

这类词汇在中国西汉、东汉墓葬中极为常见,代表着当时帝国美学的典型文化。
你总不能说一个新罗人脑袋一热,突然自己刻出个“未央宫文化”吧?
更扎心的是,有的铜器上的汉字和汉朝年号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当时新罗社会已经深度受汉制影响,从审美到语言再到器物制作,都是一股“汉味十足”。
金教授原话:“从墓葬看文化渗透,比看宫廷更真实。”
毕竟,死人不会撒谎。
“民族独立”与“文化根系”,是可以并存的看到这,有韩国网友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反驳:
“我们是高句丽、新罗、百济的后代,不可能是汉族支脉!”
但金教授的回应很冷静:民族身份和文化根系,从来不是对立关系。

比如英国说自己是凯尔特日耳曼混合体,但他们写字、立法、发钱都用拉丁传统,是不是也得说自己是“罗马省”?
再比如越南也是一个有高度民族意识的国家,但他们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法律体系、文字语言,全盘来自汉文化。
所以说,“谁的后代”,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要看你祖宗烧的香、写的字、说的什么话、办的什么制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前500年都是沿着汉制走过来的,那就要承认。哪怕你现在是你,但你祖上真的是“我们”。
说到这,其实我们要承认一个现实,历史这个东西,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情绪化,但真正的研究,必须回归证据。
金教授的勇气,不在于承认祖上是中国人,而在于他敢于把祖坟里的话,拿到阳光下说清楚。

铜印、刀币、墓碑、铭文,这些就是实打实的文物。
对韩国而言,或许认祖归宗太沉重;但对史学而言,沿着遗迹、遗物、遗文找到文明轨迹,本就是研究的本分。
文化是流动的,身份是演化的,但历史是不可篡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