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西酷吏王温舒
今天聊个西汉武帝时期的“狠角色”,名字叫王温舒。这人在当时,可是让盗贼豪强闻风丧胆,但也让老百姓背后发凉。
他的人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路开挂,最后团灭”,结局惨烈到连当时的高级官员都忍不住吐槽。
中尉王温舒坐为奸利,罪当族,自杀;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资治通鉴.汉纪》
1.从混混到“治安明星”
王温舒是阳陵人(今咸阳市渭城区),年轻时可不是什么好鸟,干些偷坟掘墓、打架斗殴的勾当(史书叫“椎埋为奸”)。
后来不知怎么混进了官府,做了亭长(相当于基层派出所所长)这样的基层小吏,可实在不是当差的料,没干多久就被罢了官,来来回回丢了好几回差事。
然而时运流转,他竟攀附上酷吏张汤,自此才得门径,官途渐显通达。
他的“特长”是什么呢?就是抓贼,往死里整那种。
汉关中地图
在广平郡当都尉时,他挑了一批跟他一样心狠手辣、本身就有重罪在身的亡命之徒当手下。
他紧握众人把柄,驱其竭力缉盗。抓得好,既往不咎;抓不好或者想跑?立刻找个理由杀你全家!
此般“以恶制恶”,竟收奇效,广平盗贼闻风遁走,一时竟有“路不拾遗”之誉。汉武帝一听,哟,人才啊!升官!当河内太守去!
2.河内大清洗:效率高到“吓人”
王温舒赴任河内郡(今河南),九月甫至,即行雷霆手段。
郡中豪强底细,他早已洞悉。
为求速决,竟自费备下五十匹快马,于河内至长安间专设驿传
接着,他就下令抓郡里的“豪猾”(也就是那些土豪劣绅、地头蛇)。
这一抓可不得了,牵连上千家!他写的报告很简单:罪大的,灭族;罪小的,砍头;家产全部充公!
更绝的是,他的“私人快递”太给力了,报告送到长安,皇帝批了“同意”,报告送回来,只用了两三天!
3.屠刀落下,惨绝人寰
行刑日,鲜血染红十余里!河内郡瞬间死寂——入夜无人敢行,连狗都吓得(史称“野无犬吠之盗”)。
短短三月,到十二月,他要杀的人,几乎杀光了。
春天快来了(汉代春天一般不行刑),史记》记下他这句令人脊背发凉的话:他杀得眼红,竟嫌冬月太短!恨不能老天再借一月。
汉壁画:百姓血色生活
春日将至(汉制春日多停刑),《史记》载其言,寒意刺骨:他行刑未已,竟怨冬月苦短!恨天不假时日,好让他“斩草除根”!
听听,这得多“敬业”啊,处绝人还嫌时间不够!
4.“看人下菜碟”的高手
后来王温舒官越做越大,当上了中尉,管着首都的治安。这时候,他性格里另一面就露出来了:专拣软的捏,见了硬的就缩。
《史记》说他 “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可不就是 “看人下菜碟”?十足的趋炎附势性子。
对上权贵:他的谄媚功夫登峰造极。纵使对方罪孽如山,他也视若无睹。外戚、列侯子弟横行不法?他非但不管,反倒主动替他们捂盖子、脱罪名!这般奴颜婢膝,毫无底线!
对没权没势的:像看奴隶一样轻贱。就算是皇亲国戚,只要没实权,他也敢欺负。他特别喜欢罗织罪名陷害那些没背景的小老百姓(“舞文巧诋下户之猾”),用这些小虾米去“衬托”那些他不敢动的大豪强,讨他们欢心。
汉服饰
他的手下也都是些恶吏,仗着他的势,横行霸道,个个都发了财。他自己呢,死了之后才发现,家里财富积累得有“千金”(相当有钱了),钱哪来的?可想而知。
5.惊天大翻车:“买一送四”的灭族惨案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王温舒的“好日子”到头了。当时汉武帝正发兵征讨大宛(西域国家),下令征召各地有能力的“豪吏”参军。王温舒舍不得自己一个叫华成的心腹手下,居然胆大包天,把华成藏了起来,抗旨不交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紧接着就有人告发他,罪名包括“收受骑兵贿赂”(受员骑钱)还有其他贪腐枉法的事。数罪并罚,按法律要灭族(杀光全家)!
王温舒知道这次彻底完了,没等朝廷动手,自己先自杀了。他大概想着,自己一死,皇帝也许会网开一面,饶了家人吧?毕竟很多高级官员犯罪自杀后,家族有时能幸免。
但王温舒的剧本不一样,是地狱难度的!
他自杀是省了一刀,但清算才刚刚开始:
他自己这一族,因为他的罪,按律得灭(主犯)。
他的两个亲弟弟,各自因为其他罪名,也被灭族了(牵连)。
他的两个亲家(儿女亲家),也各自因为其他罪名,被灭族了(还是牵连)!
这一下子,五大家族(王温舒自己家、两个弟弟家、两个亲家)在同一天或者短时间内,全被连根拔起!
当时有个叫徐自为的光禄勋(高级官员)听说后,震惊地说:“太惨了!古代有诛三族的酷法,王温舒这罪过,竟然一次性‘灭五族’啊!”(“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6.为啥他这么“特殊”?
可为何别人自杀或能保全亲族,王温舒却落得五族尽诛?根子在此:
罪太大太全:他撞在了刀尖上!汉武帝正欲整肃吏治,又值用兵需集权,王温舒顶风作恶,正好拿来“杀一儆百”,皇帝岂能容他!
汉金五株钱
得罪人太多: 其人媚上凌下,苛虐百姓与小吏,积怨深重。一朝失势,朝野皆欲倾之。
家族本就不清白:他的两个弟弟和两户亲家,各自都犯了够得上灭族的罪,可见整个家族早跟着他抱团作恶 —— 或许是分赃,或许是帮他掩盖罪行,盘根错节间,一损俱损。
撞枪口上了:时值武帝用兵四方、亟欲收权之际,王温舒顶风触禁,终成儆示群臣之的。
7.冷知识后的冷思考
王温舒死了,他的“恐怖统治”模式(用重刑、养恶吏)却被其他地方官学去了。结果呢?社会矛盾全炸了:各地盗贼像野草似的冒出来,甚至有几千人的起义军 “攻城邑,释囚徒,杀二千石”(攻打城池、放出囚犯、杀死地方长官)。
汉室根基,实为酷吏所蚀。彼辈但求以血腥立威,岂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王温舒一生,浸透血腥。其行昭示:恐怖所铸之“治”,终难长久;行事酷绝、趋炎附势,必致倾覆;一人作恶,祸延亲族,乃至阖门。
其终局之惨,史笔亦惊。此谓“血债血偿”?然其代价,牵连何止一族。其结局之惨,连古人都觉触目惊心。这,或许就是“血债血偿”? 只是这代价,浸透了多少无辜者的血泪。
说明:可加一句“本文根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撰写”。对于王温舒其人其事,以及酷吏政治的得失,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