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元首会晤的行程一经敲定,欧洲和乌克兰的反应就像被捅了马蜂窝。
政治上的交锋是一回事,可在前线,局势的变化却是另一番模样。谁也没想到,乌军在一个夜晚就突然发动了猛烈的攻势。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恐怕连普京的专机能否顺利起飞去阿拉斯加都会成为未知数。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在通报中提到,仅在过去一个夜晚,俄方防空部队就拦截并摧毁了121架乌克兰的固定翼无人机。虽然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地区也有拦截行动,但更多的火力还是集中在克里米亚方向。很显然,乌军这一次的空袭,核心目的依旧是围绕着主权问题发出威慑。
美俄会晤的消息传出后,各种猜测迅速发酵。其中流传最广、也最被外界认为可能的说法,是俄乌最终通过一种“领土互换”的方式来达成停火。按照这种设想,俄罗斯将彻底控制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州,而从苏梅、哈尔科夫等地区撤出部队。
乍一听,这像是一种各退一步的方案。俄罗斯虽然此前宣布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四个地区完成“入俄公投”,但现在却等于打了对半的折扣。对俄罗斯内部来说,这个变化不小,甚至会引发不少质疑和反弹。
然而,即便普京愿意在某些方面让步,泽连斯基会答应吗?欧洲会同意吗?从最近几天乌克兰总统与欧洲方面的表态来看,他们显然没有打算把领土问题放到谈判桌上。
乌军这次一夜之间对俄罗斯全境发动大规模空袭,本身就是一场态度鲜明的示威。他们想告诉自己的民众,也告诉全世界:乌克兰的战斗力依然存在,没有必要急着追求停火。
从俄罗斯的防御能力来看,要确保总统专机安全起飞,并不是难事。但问题在于,普京是否还有必要去阿拉斯加?
泽连斯基如今有了欧洲的全力支持,立场自然会更为强硬。即便为了特朗普的面子,他可能在姿态上有所调整,但在原则性问题上,他几乎不可能作出重大让步。
那么,如果要推动局势缓和,真正需要作出实质性妥协的,就只剩普京。而这种妥协的对象,并非是乌克兰或欧洲,而是特朗普手里掌握的“二级制裁”筹码。
从这个角度看,既然美俄已经达成了元首层面的共识,普京既然冲着对特朗普的信任,也不会轻易“失约”。
这次会晤,最后呈现给世界的,很可能并不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而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公关考验。外界能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措辞与姿态。至于背后真正的交换与承诺,恐怕会藏得很深。
冷静分析目前的乌克兰危机,其实并不具备真正停火的条件。特朗普手握强大的霸权力量,还拉上印度做了一个“杀鸡儆猴”的例子,这才让局势出现了短暂的缓和迹象。
但这样的缓和能持续多久?关键在于普京是否愿意舍弃部分既得利益,用来平衡国内不同政治派系的争斗,同时在对外关系上让各方都得到一个可以交代的结果。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的考验,更是对其在关键时刻利益取舍能力的检验。
打到今天,俄乌双方早已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无法用单纯的胜负来定义。就算在战果上是“双输”,他们在政治层面依然会力争做到“大胜”。否则,付出的不仅是这些年投入的巨大成本,还有眼前摆在桌上的现实利益。
所以,说到底,如果谈不出结果,本就是大家预料之中的事情;而如果真谈出了结果,那反而可能是一场意外之喜。各方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更有动力去推动一个相对稳定的停火方案,让来之不易的和平尽量延续下去,而不是让它像昙花一样转瞬即逝。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