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话题火了,让不少住在老破小里的居民看到了希望。简单来说,就是城市里建成年代早、失养失修、配套不全的老小区,可以由居民自己组织、自己决策,把老房子拆了在原地建新房,或者改造升级,不用像以前那样等政府或开发商主导,自己就能当“主人”。
这个政策来自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核心是“居民主体、自主权利”。和以往的改造模式相比,这次的政策更“接地气”: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改什么(比如修漏雨的屋顶、装电梯、建地下车库)、怎么改(自己选设计方案、施工队),甚至能调整房子的结构和布局。

允许原拆原建中增加地下空间、调整容积率,比如厦门规定,居民扩面的话,土地价款可以等到房子卖的时候再补,无锡扩面5-10㎡只需要补1万多块钱,减轻了居民的压力。
其实,之前已经有地方试点了,比如杭州的浙工新村,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居民自己成立了自主更新委员会,100%同意后,拆了老房子建了11层的小高层,有电梯、地下车库,绿化率超过25%,住起来比以前舒服多了;厦门也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了自主更新的流程和政策支持。这次中央的政策,就是把这些试点经验推广开来,让更多老小区居民受益。
作为一个住在老小区里的人,我太懂老房子的“痛”了:楼上王阿姨家的屋顶漏了三年,每次下雨都要接盆;对面楼的李叔,70岁了,每天爬6楼买菜,腿都肿了;小区里没有停车位,晚上回来只能停在路边,经常被贴罚单。这些问题,以前要么等政府改造,要么自己掏钱修,但政府改造要等名额,自己修又怕动了结构不安全。

这次的自主更新政策,让我们这些老住户终于有了“盼头”——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就能住上新房。就像网友“老房住户小李”说的:“住了30年的老破小,终于有机会自己做主改了,不用搬去陌生的地方,还能和老邻居一起住,多好啊!”
但高兴之余,也有担心:钱够不够? 比如改一套90平米的房子,要花25-35万,对很多退休老人来说,不是小数目。网友“担心钱的老张”说:“我退休工资才3000块,要这么多钱实在是承担不起。”
政策里说了,居民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政府给补助,还能让渡小区公共收益,比如电梯广告、停车位收入,这些都能帮着凑钱。杭州的浙工新村,居民自筹了4.7亿,占总费用的80%,就是用了这些办法。

其实,我们老住户的要求很简单:住的安全、住得舒服、住得有尊严。自主更新政策,给了我们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但要让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政府的补助能不能再提高一点,社会资本能不能更容易进来,比如让开发商参与,建一些配套商业,用商业收入补贴居民的改造费用。
老房子是城市的“记忆”,也是我们的“家”。自主更新政策,不是要“拆了老房子建新房”,而是要“让老房子变新,让家更温暖”。希望这次的政策,能让我们的“家”,真正成为“幸福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