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当了爹妈才晓得,养娃这条路,其实就是咱自己的“情绪修炼场”。本以为是在养育孩子,可实际上,天天都在跟自己的暴脾气死磕。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火“噌”一下就上来了;写作业磨磨蹭蹭,又忍不住开吼;睡前还磨叽顶嘴,直接气得原地爆炸。但吼完咱就会发现,孩子没变好,自己却快被气得原地“疯掉”。
为啥咱得少跟孩子生气呢?里头的门道可深了,听我给您细细讲。

先说说孩子那些让人头疼的行为。您以为他们是故意不听话、成心捣乱?错啦!神经科学早就研究明白,孩子大脑里负责情绪管理和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质”,得等到25岁才能发育完全。就现在这小脑袋瓜,连控制冲动都费劲,所以才会冲动、磨蹭、坐不住还顶嘴。这哪是他们“坏”呀,分明就是因为年纪小。您对孩子发火,当时他可能就怕了,可长期这么搞,孩子大脑分泌一堆皮质醇,变得焦虑、逃避,情绪也不稳定。就像知乎有个妈妈说的,她以前脾气大,孩子一哭就吼,直到孩子指着她说“妈妈你一生气我就很怕你”,她才惊觉,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被吓得不敢学了。您瞧瞧,这怒火,就像一道墙,把孩子的心门给关上了。

再想想,咱能陪孩子的时间,其实少得可怜。孩子上小学,每天在家也就不到5小时;初中忙得像打仗,一周都聊不上几句;高中住校,一年见不了几次;上了大学,咱基本就成家属群里的“透明人”。一位妈妈就感慨:“本以为时间多的是,能慢慢和孩子相处,回头一看,都过去一大半了。”龙应台说的“目送”,真不是矫情,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看着孩子背影越走越远。您总觉得吼完还能和好,可说不定哪天,孩子就不再回头了。您早上冲他发火的模样,没准就成了他长大后对童年的全部记忆。所以啊,别动不动就发火,别让“后悔”成了亲子关系的主旋律。

每次冲孩子吼叫,就像拿刀子割孩子的“安全感”。您气头上是不是常说这些话:“你咋这么笨?”“再这样我不要你了!”“考这点分养你有啥用?”您是顺口一说,可对孩子来说,句句扎心。教育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就讲过:“对孩子说的每句狠话,都可能成为他一辈子自我认知的主调。”我朋友儿子,从小被骂“没用”,现在上大学了,一遇压力就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天生不行”。还有个咨询案例,女孩从小被妈妈骂“不听话我就走”,长大后谈恋爱,对分手怕得要死,就因为害怕“被抛弃”。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孩子可能要用一生去治愈,这代价,实在太大了。

那孩子气人时,咱该咋办呢?其实,不是不能发火,而是得会控制。教您3个实用招儿:
第一招,“10秒法则”。情绪一冒头,先憋住10秒,哪怕去喝口水,或者去厕所躲一会儿。人在火头上说的话,80%事后都得后悔。这可不是忍,而是给自己的情绪按个“暂停键”。
第二招,换个说法。别再说“你怎么这样”,换成“我看到你......我担心......我希望......”。比如孩子作业没做完,别吼“你怎么又拖拉!”可以说“我看到你玩到八点了,我有点担心作业完不成,我希望你先做做数学那几道题”。同样的事儿,说法不同,一个是批判,一个是沟通,效果天差地别。
第三招,找准自己情绪的真正源头。有时候,咱骂孩子,其实是自己焦虑。怕孩子成绩不好没出路,怕教不好孩子成失败家长,怕别人说孩子不行。但咱得明白,咱焦虑的是未来,孩子活在当下。想让孩子变好,不能靠情绪把他往后推。
说实话,咱们都不是圣人,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但孩子不是咱情绪的“出气筒”。教育学家尹建莉说得好:“真正厉害的家长,就算情绪爆炸,也不会把孩子炸得四分五裂。”咱不是不能生气,可您得知道,有些火发出去,孩子回家的路就断了;有些话说出口,孩子沟通的门就关上了;有些伤给了孩子,孩子就不敢再靠近咱了。

教育孩子,靠的可不是怒吼,也不是情绪。咱当家长的温柔一点,孩子就愿意多靠近;理解多一点,孩子就愿意敞开心扉。别等孩子走远了,才明白,咱们要管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情绪。

家人们,觉得这文章有用,就点个赞,转发给更多家长看看。愿咱们都能少点怒气,多点理解;愿孩子们少些惊恐,多些自信;愿咱们都能成为真实可爱、不完美却很棒的父母。关注我,以后还有更多育儿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