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回忆:小时候养蚕的经历

今年4月下旬,在女儿的再三吵闹下,妻子在小学校门口用1元钱买了10来条1厘米左右的白色蚕宝宝,在开始的几天里,女儿每天小

今年4月下旬,在女儿的再三吵闹下,妻子在小学校门口用1元钱买了10来条1厘米左右的白色蚕宝宝,在开始的几天里,女儿每天小心翼翼的给它们换桑叶,还不厌其烦的查个数。在桑叶快喂完时,女儿和妻子很是焦急,不知道哪里可以弄到桑叶,我给他们说桑叶的事交给我。周末,我带女儿到河边公园里采摘了桑叶,并将五六棵手腕粗的野桑树一一指给她,到家里后,妻子看着大把的桑叶不可思议的对我说,附近街上哪有超市你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哪有桑树的。这种情况下我自然要装下:那是自然,毕竟我是养蚕老手,找桑树太容易了。

妻子和女儿不知道的是公园里的野桑树不是我才发现的,而是早在几年前我在公园散步或哄孩子时有意无意关注并寻找的。尤其是在冬日百草枯萎的时候,河堤岸边柳树下顶着几片或绿或黄叶子的小桑树苗很是显眼,不过我没想到的是我今年寻找他们的时候,很多小桑树苗已经被绿化维护工人当作杂草、野树给清除掉了。

我从小学时候级就开始接触蚕宝宝的。小学1年级初春的傍晚,天气还很冷,穿着外婆缝制的吊带碎花棉裤、棉袄,因为犯了错误,被母亲拿着树条追了很远,最后追上将我胖揍了一顿,虽然挨了打我并没有哭。在被妈妈拎回家后我开始哭闹,因为我发现我棉袄里咯吱窝里夹着暖的蚕籽掉了,在我不依不饶下,母亲只好打着手电筒陪着我将刚开始逃避挨打的路线又走了一遍,直到在泥窝里找到那一小团包裹着蚕籽的棉花。

那块蚕籽是我问同学要到的,只有矿泉水瓶盖大小,黑色光滑的蚕籽比芝麻还小,被它们的母亲蚕蛾密密麻麻的产在报纸上。为了赶上春天第一批长出的桑叶,我和同学们用棉花包裹着蚕籽,贴身放在衣服里用身体的温度让他们提前孵化。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是黑色的,约三四毫米大小,很娇弱,用手拿一不小心就会捏死。为了将这些这些蚕宝宝转移到桑叶上,只能借助羽毛轻拨。因为毛手毛脚的原因,我养的这些蚕宝宝往往在蜕皮不到2次的时候就会损失殆尽,在每次换桑叶时,要么被捏死,要么随着干瘪的旧桑叶被仍掉,要么在用羽毛拨拉的时候不知道弹飞到何处。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养蚕已经有一些经验了。因为同学们都养蚕,比谁的蚕出生的更早是不可避免的,最早被孵化的蚕宝宝是很难吃到桑叶的,因为这时候最早的桑叶都还只是一个芽苞,小伙伴们为了给蚕宝宝提供吃的,想尽了办法,比如,将桑树上的芽苞扒开喂蚕,用提前发芽的蒲公英叶子喂蚕,用莴苣嫩叶喂蚕。也不知道这些蚕宝宝吃的还可口,是否会拉肚子,但是它们的主人绝对是尽心尽力。因为天气还冷,上学的时候蚕宝宝放在家里会被冻死,这些提前孵化的蚕宝宝会被它们的主人用各类小盒子装起来揣在衣服里,继续用体温为他们保命。

小学距离回家的路上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我不是本地人,不在村里住,没有成年桑树供我采摘桑叶。但是,放学的路边有常年干涸的灌溉水沟和成排的杨树,在水沟边上的杂草堆里有很多低矮的野桑苗(应该是鸟类吃了桑葚后屎里未消化的种子长出的),每天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我都会采摘一大把连带着嫩茎的桑叶,这些生命力旺盛的未成年的小桑树给我的蚕宝宝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那时候,我对蚕宝宝是爱不释手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养蚕宝宝的盒子也是要放在床头的。看着蚕宝宝一天天从黑色小不点长得肥胖臃肿,有说不出的成就感。每天和同学们在课余讨论谁的蚕宝宝长得快,谁的蚕宝宝花色多(那时候蚕宝宝分三种颜色,纯白的、黑色条纹的、褐色条纹的),谁的数量多,还互相交换自己没有的品种。

那时候老鼠多,我的床底下就有2个老鼠洞,老鼠硬是在红砖和墙面交界处打出2个洞,用砖头堵过,往往没过多久,砖头就被推出来了。有时候我晚上睡着的时候,能迷迷糊糊感觉到老鼠在我脸上反复横跳。现在想想得感谢老鼠的不杀之恩,和老鼠同室而居没有而受到其伤害。当时报纸上刊登有被人在睡觉时老鼠咬掉鼻子、脚指头的报道。

有一天,我起床的时候发现我养蚕宝宝的盒子里一片狼藉,已经四五厘米长的蚕宝宝被老鼠吃掉和咬死不少。那时候起,我对老鼠颇有怨言,我钻到床底下用订书针捏成鱼钩状,挂上花生米,系在床腿上,想着能钓到老鼠报仇,但是最终也没钓到一只老鼠,它们只是笑纳了我用作钓饵的花生米。

在接下来日子,我对剩下鼠口逃生的蚕宝宝格外上心,用绳子将养蚕的盒子系在墙上,后续,这些蚕宝宝陆续结茧。有在盒子角落里结茧的,有不顾其他蚕宝宝还需要投喂桑叶将盖子和盒子粘在一起结茧的,有在干瘪的桑叶里结茧的,还有一些受了苍蝇的叮咬吃不下桑叶日渐衰弱直至死亡,也有生病的蚕宝宝无力完成结茧直接在盒子的角落化为蚕蛹。

等到学期结束回外婆家过暑假的时候,从白色、黄色、肉红色、淡青色蚕茧中开始钻出一只只白色的蚕蛾,蚕蛾是没有嘴的,不能吃东西。我用报纸垫在盒子里,它们在纸上扑棱着翅膀,寻找各自的配偶。交配成功的母蛾会在纸上产下一颗颗黄色通明的圆形卵,接下来2天后这些卵会逐渐变成黑色,并塌陷成圆饼状。没有交配成功的母蛾也会产卵,不过他们的卵自始至终都是黄色,永远也不会孵化。这些蚕蛾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任务后,会静静的死去。我通常是会给死去的蚕蛾送行的,带着它们来到池塘边,放在一片树叶或者木片上,向水中间推进,边拨水边念叨:蚕蛾蚕蛾,我送你过河,明年再来给我干活。

我养蚕宝宝一直持续到上初一。那时候因为要到离家十几里地的乡镇中学上学,需要住校,一周只能回家1次,就没再孵化上年留下的蚕种。但是到了夏季,无意翻开存放蚕种的盒子,发现了因为温度高自行孵化的密密麻麻的小黑蚕,因为不愿意让小生命活活饿死,就抓紧去采摘了桑叶给他们喂食。可是,有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我上学的时候这些蚕宝宝怎么办,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他大人都忙于地里农活,也顾不上帮我养蚕。苦思冥想很久,采了很多带叶子的桑树枝,然后放在一个大铁盒子里,在树枝根部撒了一些水,再把蚕宝宝放到桑叶上,把铁盒子盖上放在阴凉的地方。等下一个周末忐忑不安的打开盒子,发现蚕宝宝竟然没事,还长大了不少,桑叶和树枝也还保持着充足的水分。就这样终于熬到暑假,这些蚕宝宝才吃到了新鲜的桑叶。

自那以后,我再没有养过蚕。

说起来是女儿养蚕,最后却基本都成了我在养。她不明白我给养蚕的塑料盒调整盖子开关是为什么(天阴的时候盖子开大些,防止盒子里凝结水蒸气导致蚕宝宝生病;天气干燥的时候盖子关小些,防止桑叶很快失水枯萎),她不知道我为什么让她从冰箱里拿出桑叶后要放一会再喂给蚕宝宝。再后来过了新鲜期,她经常忘记给蚕宝宝换桑叶。

这些蚕,最后成功结茧了10个。为了给蚕宝宝制作上山的架子,我用纸箱子剪成长条,纵横交错成一个个的小格子,为此,还一不小心用剪刀将左手虎口剪开一个大口子……。

我想,明年女儿再嚷着要养蚕,大概是不用再买了吧,因为现在家里已经有了一张布满黑色蚕籽的旧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