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月初,田野间稻浪翻滚,秋风送爽。寒露节气如期而至,为秋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许多农民来说,这不仅仅是时序交替,更是关乎一年收成和冬春冷暖的分水岭。
在这个节点上,一句流传甚广的农谚——“早寒露冻死牛,晚寒露热死牛”——再度成为热议的焦点。
今年的寒露节气落在公历10月8日,正好对应农历八月十七,恰是典型的“早寒露”。
这一现象,让不少人开始猜测今冬的冷暖走向。
古人为何重视“早寒露”?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节气并非简单的时间节点,它直接决定了农事活动的安排。而“寒露”正是秋冬季节的转换点。

对于“早寒露”和“晚寒露”的判断,古人自有一套标准:并非以公历为准,而是以农历月份为依据。
寒露落在农历八月,被称为“早寒露”;若在农历九月,则称之为“晚寒露”。
老一辈农人常说,“早寒露冻死牛,晚寒露热死牛”。
这背后实际是对气候节律的深度观察:若寒露早到,往往预示着冷空气南下时间提早,冷凉的气候基调会延续整季。

对北方地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冬季会更早、更冷,牲畜越冬压力加大,秋收秋种节奏也要加快。
相反,若寒露晚到,农作物可能还在生长,气温偏高,冬季来得慢,部分地区甚至会延续秋热,影响作物收割和贮藏。
除了“早晚”之分,寒露当天的天气也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比如:
“寒露有雨,冬雪必多”。如果寒露这天降雨,农谚认为冬天会有较多雨雪,提醒农户提前防范冻害与湿害;
“寒露风大,雪封门早”。风大代表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预示着入冬早、降雪多;部分地区还有“上午寒露,大雪封门”的说法,认为交节的具体时刻也有指向性意义。

这些经验虽未必有严密的科学依据,但确实在农事安排和灾害防范中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如,在“早寒露”年份,北方农户会提早做好秸秆还田和牲畜防寒,南方则调整晚稻收割和冬作布局。
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成为农民抵御气候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回到今年。2025年的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八月十七,标准意义上的“早寒露”。
现代科学怎么看“早寒露”?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数值模式、长期气候预测成为我们认识天气的新工具。
那么,古人关于“早寒露”与冬季冷暖的判断,究竟有多少科学道理?现代气象学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首先,节气的早晚确实与大气环流转变相关。
寒露作为秋季第五个节气,正值冷暖空气交锋,若此时冷空气活跃,气温偏低,常常预示着冷空气活动提前,冬季偏冷的概率上升。
这一点在东北、西北等地表现得较为明显。近年来的气候监测也证实,节气与气候变动周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不过,科学家也指出,影响冬季冷暖的因素极其复杂。比如:
如厄尔尼诺(暖事件)、拉尼娜(冷事件)等海温变化,会影响全球乃至我国的气候格局。
2025年目前处于弱拉尼娜状态,历史上这一状态往往与北方冬季偏冷、降雪偏多有关,但绝非绝对。

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是否稳定,是决定寒潮南下次数和强度的关键。如果极地涡旋波动,寒潮会频繁侵袭我国,导致阶段性强降温。
近二十年来,全球气温总体上升,极端寒潮事件虽有,但整体冬季变暖趋势明显,这也影响了“早寒露”与严寒冬季的直接对应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东北、西北的“早寒露”对冬季冷暖有较高参考价值,但华南、江南甚至云贵高原往往并不适用。
可以说,农谚是农民长期经验的结晶,它们捕捉了气候与农事之间的某些联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现代气象学强调:经验不能替代科学。

一个节气的早晚,无法决定整个冬季的气候走向,尤其在气候变迁愈发明显的今天,依赖单一指标无法应对复杂的气候风险。
2025年气象部门的实时监测显示,虽然“早寒露”与弱拉尼娜并存,确实有一定概率出现北方冬季偏冷、降雪偏多的情形,但海洋与大气的耦合效应、极地涡旋的动态变化等,都可能带来阶段性反转。
科学的气象预报,依然是我们应对气候挑战的重要武器。
“早寒露冻死牛”,一语道尽农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2025年的“早寒露”,让许多人重新关注起这些传统谚语的现实意义。在气候变迁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单靠经验已远远不够。
只有将农谚的智慧与现代气象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守护每一份收成、抵御每一次寒流。
我们既要传承祖辈留下的“天时”观念,也要相信科学预测的力量。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是冷是暖、雪多雪少,还需以权威气象部门的实时预报为准。

面对大自然的变化,每个人都应怀有敬畏之心,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属于自己的“丰收年”。
气候变化虽然复杂,无论它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科学应对,未雨绸缪,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中国农民的脚步。
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我们用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迎接每一个节气,用科学的态度,守护脚下的土地。
参考:“声动”二十四节气·寒露丨寒露凝秋 人间向暖——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