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历史从来不给人重来的机会。
1950年2月的台湾,特务的脚步声在夜色中响起。吴石被捕了,蔡孝乾叛变了,400多个名字被写在了白纸上。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台湾的地下组织全军覆没时,有三个人带着最关键的情报,穿过了重重封锁。
他们就是于非,萧明华,苏艺林。

这个故事得从1949年7月说起。
那天陈诚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光明报》,头版写着“热烈庆祝建党28周年”,这份内部刊物怎么会出现在省长办公室?陈诚脸色铁青,老蒋得知后更是暴怒。
白色恐怖就这样开始了。

大搜捕一波接一波,1949年12月陈泽民被捕,1950年2月蔡孝乾被捕,这个曾经的台工委1号人物已然背叛,在狱中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单。
第二天,吴石入狱,两条情报线,就这样断了。
可华东的指挥部还在等消息,海南岛怎么打?舟山群岛怎么攻?没有情报,仗就没法打。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了香港。
他叫于非,手里拿着《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和《海南岛军事防卫方案》。
首长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人背后还有一条完全独立的情报线。它不归台工委管,不受华东局领导,只接受一个人的单线指挥,李克农。

1948年7月,萧明华来到台湾师范学院当老师。
这个嘉兴姑娘长得清秀,文笔好,在北平师范读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过散文,她的老师台静农在台湾大学当国文系主任,写信邀请她来台湾。
组织说,你去吧,但记住,站稳脚跟最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两个月后,于非也来了,他的真名叫朱芳春,是北平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萧明华的入党介绍人。

两个人在台北见面后,对外说是夫妻。
1948年9月,于非在台北开了一个“实用心理学讲座”,每周两次,晚上七点到八点半,来听课的有60多人,大多是从大陆过来的外省人。
于非讲得很好,学员们很爱听,几个月下来,他从中挑选出25个进步青年,组织了读书会。
但这只是表面工作。
真正的任务在1949年6月才明确,那个月于非回北京述职,社会部部长李克农见了他,说得很直接:现在形势变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搞到情报。
回台湾后,于非把读书会全部转入地下,组织改了名字,叫“台工组”,只剩三个核心成员:于非,萧明华,还有一个潜伏在国防部的中校参谋苏艺林。
从那之后,这个小组做的每件事都跟重大情报有关。
苏艺林这个人也不简单。
他1933年就入党了,抗战时在第83师当连长,营长,团长,打过中条山战役,参加过豫中会战,1945年战后进了陆军大学,1948年在国防部第三厅当作战参谋。
这个位置能接触到最机密的文件。
1950年2月,就在萧明华被捕前几天,苏艺林搞到了一份《海南岛防卫方案》和《舟山群岛防卫方案》,这两份文件是薛岳呈报给国防部的原件,上面盖着东南长官公署的关防。
于非拿到情报后连夜赶往香港,把文件交给了情报站。
一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海南岛战役,有了这份防卫方案,进攻部署就有了依据。
但更惊险的还在后面。
国防部第三厅的档案室里,锁着一套《台湾兵要地志图》。
这套图有12张,拼起来几乎占满一面墙,上面标注着台湾所有的军事要地,防御工事,兵力部署。
苏艺林盯上了它。
档案室的管理制度很严,三个机要参谋共同保管,双人双锁,必须两个人同时用钥匙才能打开。
机会来得很突然。
有天晚上苏艺林值班,另一个值班参谋家里有急事,临时把钥匙交给了他。
苏艺林马上通知于非,于非带着全套拍照设备赶到国防部,两个人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12张地图全部拍完。
第二天冲出来一看,不行,太模糊了。
于非想了个更大胆的办法。
又过了几天,还是周末晚上,苏艺林又一次拿到了单独值班的机会,他把地图偷出来,开着军用吉普,带着扮成军官的于非,直接去了一家照相馆。
老板正要关门,看到军车停在门口,几个穿军装的人下来了。
“军情紧急,连夜给我们拍照。”
老板不敢多问,整图拍一张,12张分图每张拍一张,全是12寸规格,拍完马上冲洗,冲洗完马上晾干。
等到拿到照片,天都快亮了。
这套地图后来送到了第三野战军指挥部手里。
但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
1950年2月4日晚上,有两个陌生男人来萧明华家找于非,于非不在家,两个人转身就走了。
萧明华心里一紧,那段时间台湾到处在抓人,风声很紧,这两个人来得蹊跷。
她马上通知其他同志先躲起来。同志们也劝她一起走,萧明华说:
“我不能躲,我一躲就会引起怀疑,整个小组就暴露了。”
两天后的傍晚,之前来过的两个特务带着十几个人冲进了萧明华家。
她很镇定,说“我拿两件衣服就跟你们走”,然后走到后窗前,从挂在窗外的竹竿上拿下一件旗袍。
“竹竿无物,危险勿入。”
这是他们事先约好的暗号。
接下来的278天,萧明华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电刑、老虎椅、各种酷刑轮番上阵,她的双手、双臂全部骨折。但她什么都没说。

有一次,她托狱警把一个药瓶送了出去,瓶子里只剩7颗鱼肝油。
“七”就是“去”。
于非收到这个信号,知道必须马上撤离台湾了。
但他还得想办法把苏艺林也带出去。苏艺林在国防部工作,离开台湾需要特别通行证。
苏艺林想了个办法,说要送母亲回河北老家,让于非假扮成自己的表哥陪同,又托关系找到宪兵特高组组长和87军副参谋长,办了离台证。
1950年3月22日,于非带着所有情报,从基隆港登船。
船经过舟山时又被检查了一次,检查的人看了看证件,看了看于非,最后挥手放行。
4月2日,于非到达北京,把情报全部交给组织。
苏艺林本来也有机会一起走,但他决定再等等,想搞更多情报。
这个决定要了他的命,1950年5月,苏艺林被捕,1951年6月29日,在台北水源路刑场被枪决。
1950年11月8日凌晨,萧明华被押往马场町刑场。
狱中的姐妹替她梳头,洗脸,因为她的手臂已经骨折,抬不起来。
行刑前,有人递给她一杯酒,她接过来,直接倒在了地上。
宪兵让她跪下,她拒绝了。
然后她突然挣脱束缚,冲向沙丘顶部,大喊: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枪声响了。
她那年28岁。
同样是赴台潜伏,吴石的东海小组覆灭了,蔡孝乾的台工委垮了,只有于非这个三人组全身而退,准确说,于非活下来了,萧明华和苏艺林牺牲了,但他们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运气,是设计。
李克农从一开始就把这个小组设计成单线联系,不归台工委管,不接受华东局领导,横向之间不发生任何联系。吴石不知道他们,蔡孝乾也不知道他们。
所以当蔡孝乾叛变,供出400多个名字时,这三个人的名字不在那张纸上。
而且于非这个小组只有三个核心成员,其他外围组织全在1949年就停止活动了,人少,目标就小。
再看工作方式,于非来台湾后,前半年几乎不碰情报工作,就是开讲座,办读书会,站稳脚跟,真正开始搞情报是1949年下半年,前后不到一年时间。
短、快、狠。
拿到最关键的情报后马上撤离,不恋战,不拖延。
对比一下蔡孝乾,他领导的台工委摊子铺得很大,组织严密,活动频繁,表面上看声势浩大,但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链条就断了。
还有一个细节。
于非和萧明华假扮夫妻,表面上看是为了掩护身份,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方便单线联系,两个人住在一起,交流情报不需要见面接头,不留痕迹,不会被盯梢。
这些看起来很小的设计,在关键时刻救了命。
1982年,萧明华的遗骸从台湾运回大陆,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墓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萧明华之墓”,背面只有三个字,“归来兮”。

这三个字是于非写的。
于非后来改回本名朱芳春,在国际关系学院当了几十年教授,2005年9月,他在北京去世,活了94岁。
在萧明华牺牲55年后,他终于去陪她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又这么温柔,有人牺牲在黎明前,有人活着看到了新中国,但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守的是同一个秘密。
至于那些情报值不值得用命去换,后来的事实给出了答案: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5月,舟山群岛解放,如果没有那两份防卫方案和那套兵要地志图,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来源:
维基百科:《萧明华》《苏艺林》《朱芳春》词条(2023-2025)
腾讯新闻、京报网:《萧明华烈士:"就让她在台湾吧!"》(2025年10月)
知乎专栏:《潜伏者萧明华:1950年中共"台工组"就义始末》《浅谈台湾地下党 九》
新浪尚文频道:《萧明华:墓碑只刻3个字的女间谍》(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