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产品装配厂房深处,一个黑黑瘦瘦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于光浩。这位出生于1991年的工程师,正俯身专注地测量着零件的尺寸。

较真,在毫米级的测量里
在重点产品首次批产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关键部位装配时出现螺钉端面略高出外壁的情况,按照以往经验,这往往可通过调换锁片予以解决。但作为技术人员的于光浩并未简单处置,凭借着对产品总体结构和作用流程的深刻理解,他敏感地察觉到此次情况与以往不同,相关联零部件可能存在异常,潜藏较大质量风险。
他立刻对相关尺寸进行现场测量,细致分析尺寸链关系,最终锁定问题根源——零件的锁片安装槽的深度不满足装配需求。技术部门、研发团队及生产车间联合研判验证,得出的结论与于光浩的判断完全一致。这一次基于“吃透技术的定力”和“毫米级的较真”,成功将重大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有效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较真,在十三年的坚守里
他2012年入厂,从分厂技术员做起,深耕一线,不断追求技术创新。2016年入党以来,他更以党员标准,将严谨专注精神融入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同事眼中的他,不善言辞,却总能在技术难题中找到内心的宁静。那个常常工作到最晚的身影,着实成为工作岗位上一道熟悉的风景。
他心无旁骛,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艺精进和持续学习中,自嘲是个“铁憨憨”。这份“较真”的专注和热忱也结出了满满的硕果,2022年,他获评公司青年科技带头人,更在集团公司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名列前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传授技艺与经验,先后培养了七名业务骨干,如今均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较真,在强军报国的使命里
他们深知,每一个工艺参数的反复验证都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张图纸的精益求精都与强国强军的使命紧密相连。在于光浩身上,“发现隐患不放过”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责任感。正是这种不放过任何细微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处置的作风,确保了产品“交付”的万无一失。
如今,在辽沈集团技术骨干队伍中,还有无数个“于光浩”正在成长,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手中的工具会说话;他们或许朴实无华,但打造的产品在发光。正是这样一代代默默奉献的兵工人,用青春和智慧,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里,在反反复复的较真里,铸就着国防现代化的坚实基石,赋予了“强军报国”最沉甸甸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