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邮政7000台无人车项目,作为当前整个低速无人驾驶行业全球最大规模大单,吸引了行业极大关注。在这份8个包的大单中,中邮科技与九识智能平分秋色,成为各中标4个包的主选供应商。
在这场超级订单的角逐背后,当前无人车的关键玩家均未缺席。
据智车星球了解,除九识之外,地上铁与新石器联手参与投标,而中邮科技则是由白犀牛提供无人车整车产品。

招标公开信息显示,此次邮政集采设定了租赁价格上限:小型2080元/月,中型2600元/月,大型3199元/月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中标价低于指导价。
“九识给邮政的报价在1400元,甚至1300元。这一报价明显低于其它竞标企业。”一位参与了此次竞标的人士告诉智车星球。
对此,九识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并非赔本竞标,而是通过规模效应与系统优化摊薄成本,“我们在9月初出货就已破万台,城配无人车市场占有率88%,供应链和软件边际效应显著摊薄了单车成本。”
隐形冠军浮出水面,白犀牛提供核心产品
白犀牛是目前国内少数具备“算法+整车+运营”一体化能力的无人车企业。它构建了一整套从车辆硬件、核心算法、调度平台,到运维服务与商业场景验证的系统闭环。
2024年起,白犀牛与顺丰启动了规模化落地,车辆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多地常态化运营。凭借顺丰的多轮战略注资与深度协同,白犀牛成为首批实现快递体系“网络化部署”的无人车企业之一。

行业知情人士分析,白犀牛这种体系化能力,正是邮政、顺丰这类大型客户,在迈向规模商用阶段最看重的底层稳定性。
无独有偶,在邮政7000台招标之际,顺丰也完成了新一轮大规模无人车集采。有行业人士告诉智车星球,顺丰的采购总量超3000台。
尽管最终中标名单未对外公布,但从入选的各家企业情况来看,白犀牛继续担任主力供应商应该没有悬念。
无人车已进入日常运力体系中国邮政和顺丰陆续推出大规模招标。这意味着,头部快递企业已经开始将无人车纳入运力体系的日常运营,而放在更长的时间线上看,这只是“无人车成为日常运力”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低速无人配送车交付量约为6600台,而仅2025年上半年就已超过1.2万辆,半年直接翻倍。

这轮爆发式增长,来自多个变量叠加:
首先,是政策持续松绑。
2024年《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将智能运力升级列为重点;2025年,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继续推动低速无人车纳入“试点—备案—常态化”路径,降低路权门槛。
工信部、交通部、邮政局等多个部门也已将低速无人车纳入重点发展名单,推动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并出台相关保险和标准指引。

同时,牌照也在放开提速。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对无人配送车开放路权,覆盖超80%的物流节点城市。合肥、青岛、上海等地陆续集中发放运营或测试牌照,为大规模商用提供合规通道。
其次,是快递行业本身对运力的刚需。日单量已经突破5亿件,峰值达7.29亿件,人力难以覆盖所有末端环节,稳定、可复制的无人运力开始成为基础设施。

最重要的,是成本终于降下来了。
随着规模化和核心零部件标准化,单车硬件成本从早期数十万元已普遍降到10万元以内,部分车型在促销或裸车价情况下,甚至出现万元以下的报价。
企业也开始用“出勤率、效率、故障率”等运营指标评估无人车是否“好用又省钱”,并作为是否续签订单的核心依据。
真正的比拼在交付之后这轮集中采购之外,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是无人车在日常体系中的表现力。而当无人车正式进入快递企业的运力编制,一场新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在价格持续下探、运营考核趋严的背景下,“卷交付”早已不是终点,如何在日常运营中证明价值,才是更深的门槛。
与此同时,行业格局还在不断扩张。除了九识、新石器、白犀牛等主力厂商之外,更多玩家正加速入场。

德赛西威推出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聚焦城市配送;佑驾创新在局部区域开启运营测试;而Momenta也在原有布局之外,悄然开启无人配送车的业务探索。
从单车智能到系统能力,从自动驾驶到无人物流运力平台级运营,这场关于无人车的竞赛,已经不再只是“谁能做出无人车”,而是“谁能打造规模和无人物流运力体系”,毫无疑问的是,无人配送规模普及的大幕,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