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多校公布:教育部认可的竞赛目录(已按月份汇总)

新学年已开启,随着新一轮大学生学科竞赛提上日程,多校近期也发布2025年教育部认可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录清单—— 重奖

新学年已开启,随着新一轮大学生学科竞赛提上日程,多校近期也发布2025年教育部认可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录清单——

重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不少高校纷纷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例如安徽财经大学《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筑“新经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文中曾指出,学校每年投入近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与指导教师。

此外,不少高校会依据竞赛的组织机构、社会影响力及获奖难度,对赛事进行分类并配套差异化支持。例如深圳大学制定《深圳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清单》,将竞赛划分为I、Ⅱ、Ⅲ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竞赛明确指导教师奖励与工作量认定标准。指导教师(团队)奖励方面,获得Ⅰ类竞赛的最高等级奖项奖金奖励25000元,实践教学工作量记72学时。教师指导竞赛获奖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重庆交通大学在2024年发布的本科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中,将竞赛分为A至E五类,A类对应国家部委主办或高等教育学会排名中难度较高的赛事,E类为校级备案赛事,不同类别赛事的学生获奖奖金差异显著,A类一等奖奖金达2000元/人。

同时,多数高校将竞赛成果与学生综合评价直接挂钩,把竞赛获奖纳入综测加分、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乃至保研资格的考量范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

竞赛获奖,挂钩教师评职称

学生竞赛获奖,对于教师也相当重要。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竞赛计入工作量,各地高校纷纷调整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竞赛相关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有突出标志性成果的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不受论文等量化指标限制。该校33岁高校教师杨梦娜凭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获全国性竞赛奖项的成绩,突破“讲师满5年才可申报副教授”的常规限制,顺利晋升副教授。

此外,多所高校也明确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在评职称方面的规定。北京语言大学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直接与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挂钩。北京科技大学制定《北京科技大学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把指导竞赛情况与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绑定,鼓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全员参与。中南大学要求所有教师申报职称时需承担一定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将教学竞赛获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纳入职称评聘和教学奖项申报要求。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指导学生竞赛获得各类奖项,达到规定条件即可视作标志性成果,实现与课题、论文成果互认。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将重点关注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竞赛情况。

高校积极鼓励师生参与竞赛,背后也与竞赛成果对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密切相关。某高校发布的《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中曾指出,本科生学科竞赛是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等重要依据,纳入各学院(部)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具体来看,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水平二级指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成为第二类审核评估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必选项。在某高校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教学质量”维度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指标也重点关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过程、考试与竞赛、执业资质证书获取情况等内容。

谨防大学“水赛”泛滥

由于竞赛成绩在学生、教师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成果如何规范认定、避免滥用等问题也随之受到关注。

多所高校其实有明确标准,竞赛成绩的认定并非“照单全收”。例如上文多校对竞赛进行分级,其实正是对“水赛”进行筛选、避免低质量竞赛干扰正常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方式。

但也有部分高校并未明确“竞赛白名单”,为快速获取加分,不少学生选择参加“水赛”,这也让低质量竞赛有了生存空间。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从中看到商机,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通过收费的方式举办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吸引学生参赛。这类竞赛在业内被称作“水赛”,参与者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走个过场”,即可轻松获奖,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出售相关证书。

有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班上同学花五六十元参加线上‘国际竞赛’,试题简单、获奖率高,只为综测加分,不卷就可能在评优中落后。”社交平台上,“5分钟2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换1.8万元奖学金”的“经验帖”屡见不鲜,某社交软件中“出竞赛证书”的帖子下甚至有700多条求购评论。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水赛”的核心问题在于奖项泛滥、组织随意,部分赛事获奖率超过50%,甚至所有参赛者都能得奖,且对参赛资格、作品诚信缺乏审核,还存在赛事名称模仿正规竞赛的情况。“水赛”不仅让竞赛的科学性、公平性受损,更可能导致学生养成浮躁、短视的心态,严重者还涉嫌违法违规。

受访专家认为,整治“水赛”需要各方合力:教育主管部门需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管理细则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办赛方取消资格;竞赛主办方要确保赛事的专业性、挑战性与公正性,杜绝虚假宣传;高校则应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竞赛,避免盲目追求奖项数量。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各校网站、教育部网站、法治日报、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