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河南某中学搞了一场所谓的家校共育活动。
活动现场,家长们跪在地上排成一排,
学生蒙着眼、在众人搀扶下从父母背上踩过去,背景音乐还配得十分煽情。
学生以为那只是一个游戏,摘掉眼罩后才发现踩的是自己父母,有的当场就哭了。
后来学校发公告说被误解了,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种活动根本就不是什么误会,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病态表演。
一场披着感恩外衣的集体催泪秀很多人对这种场面都不陌生。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感恩演讲:
讲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问:
你长这么大,对得起父母吗?
你还要继续顶嘴、玩游戏、不听话吗?
台下孩子们在《烛光里的妈妈》伴奏里哭成一片。
哭声越大,活动就越“成功”;
泪水越多,主办方越满意。
可等第二天一上课,老师布置作业、家长唠叨孩子,马上又回到原点。
网友说得特别实在:

其实这样的作用并不大,我是小县城长大的,小学里面见过这种集体教育的,基本上都是上午讲时哭得稀里哗啦,讲完到了下午该玩的玩,该闹的闹。
真的是一语中的。

为什么这种活动屡禁不止?
因为在某些人眼里,哭成一片就是教育成果。
他们以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成绩不好是不孝,不听话是不孝,甚至连不哭都要被怀疑没良心。
有时候,这种催泪式教育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生意。
一边煽情,一边推销书:这套99块的家庭教育套装,今天只要50!
孩子哭,家长感动,讲师数钱。
感恩变成了营销工具,而孩子们的泪水,成了最便宜的宣传素材。

演员何冰在《圆桌派》里说过一句话:
“现在中国的电视剧,男的嚷嚷、女的哭。不会哭,都混不下去。”
教育领域也差不多:
会煽情的讲师,比会教学的老师更吃香。
哭,成了真情实感的唯一证明。
可真正的感恩,从来不需要表演。
快餐式孝心,不等于教育我自己也曾多次见过那种场面:
孩子抱着父母痛哭,下跪、洗脚、互道我爱你。
场面是感人,但感动不等于成长。
这种快餐式孝心,往往只留下短暂的情绪高潮,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家长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感恩教育了。”
但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学生理性的主动参与。
真正的感恩,必须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被逼出来的。
让孩子在一场音乐声中被情绪裹挟地哭一场,既没有反思,也没有行动。
那不是教育,是心理操控。

其实,这种病态感恩的背后,是一种集体性的懒惰。
因为让孩子哭,比让孩子思考简单多了。
煽情比引导轻松得多。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太习惯用情绪冲击替代理性沟通:
孩子不听话,就放视频让他看妈妈辛苦。
但这种做法,就像用电击项圈训练宠物,短期见效,长期是没用的。
教育不是靠震撼,而是靠长期陪伴。
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是在生活细节里慢慢渗透的。
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委屈,孩子自然也能理解父母的辛苦。
父母有耐心地去解释一件事,孩子就会有耐心地去感受别人的付出。
这才是以身作则的力量。

也有人会说:“学校也是为了孩子好,让他们懂得父母的不易。”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懂得父母不易不代表要踩在父母背上。
懂得感恩不代表要当众下跪。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不是让他们被羞辱。
孩子最需要学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
那可能是一句谢谢,一次帮忙,一次真心的拥抱。
不需要舞台,不需要观众,更不需要眼泪。
教育的意义,不是制造感动,而是唤醒理解。
我们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但千万别让感恩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洗脑。
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学会珍惜,请先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真实、温柔、有耐心的你。
毕竟,一个懂得被爱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