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犹太人非要在巴勒斯坦建国?英美给其它地方他们为什么不要!
......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重现曙光。
纳粹的暴行夺走了六百万犹人的生命,那些侥幸逃过大屠杀的人们,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他们无家可归。
犹太民族分散世界各地,多以经商为生,碰上战争,手里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这件事关乎整个名族的存续。
然而,建立一个国家谈何容易?
1.
其实犹太人建国问题由来已久。
早在1903年,英国曾提出了著名的"乌干达方案",建议在东非为犹太人建立一个自治领地。
这个提议在犹太社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为饱受欧洲反犹主义之苦的犹太人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然而,反对者的声音更加响亮。
"乌干达?那里有什么?"
"那里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文化,没有我们的信仰。"
确实,乌干达虽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但与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毫无关联。
更重要的是,它远离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缺乏基础设施,还面临着疾病和政治不稳定的威胁。
随后,其他方案也被提出: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的金伯利地区...但这些地方都因为类似的原因被否决。
最后犹太人的目光转向了一个地方:巴勒斯坦。
然而,选择巴勒斯坦当时处于英国的委任统治之下,有大量阿拉伯人居住。
想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笑话!阿拉伯人怎么办?
1917年,犹太人领袖本-古里安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英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之家"。
这个宣言为犹太人的建国事业提供了关键的国际支持。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涌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街头巷尾时常爆发冲突,有时甚至升级为流血事件。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本-古里安一方面,试图与阿拉伯领导人对话,寻求和平共处的可能。
另一方面,他组织犹太人自卫武装"哈加纳",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1935年,本-古里安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在他的领导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社区不断发展壮大。
他推动建立了犹太工人总工会,这个组织不仅是一个工会,更成为了犹太人社区的准政府机构,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2.
本来一切井然有序的推进着,意外降临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的犹太人正在遭受空前的灾难,急需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但是与此同时英国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收紧了对犹太移民的限制。
面对这种困境,本-古里安号召巴勒斯坦的犹太青年加入英国军队,与纳粹作战。
这个策略收到了显著效果。
犹太人在战争中的贡献为他们赢得了国际同情。
1942年,本-古里安在美国纽约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大胆提出了建立独立犹太国家的明确目标。
只有一个独立的国家才能真正保护犹太人的安全,并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提供庇护。
然而战后英国政府继续限制犹太人移民的政策,本-古里安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支持"非法"移民活动,甚至默许了一些武装组织对英国设施的袭击。
1947年,英国政府终于承认无法继续管理巴勒斯坦,将这个问题交给了联合国。
经过激烈的辩论,联合国大会于11月29日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个独立国家。
当然,阿拉伯人坚决反对分治计划,而犹太人则视之为建国的历史机遇。
本-古里安一方面积极准备建国,另一方面也组织军队应对可能的全面战争。
1948年5月14日,就在英国结束委任统治的前夕,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的一个小会堂里庄严宣布: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3.
就当以色列宣布独立的第二天清晨,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的军队越过边界,向这个新生国家发起了全面进攻。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以色列人称为"独立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初期,局势对以色列极为不利。
阿拉伯联军拥有约6万正规军,而以色列仅有3万左右的准军事力量。
在武器装备上,差距更是悬殊。
阿拉伯国家拥有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而以色列大多只有轻武器。
更糟糕的是,以色列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
它被阿拉伯国家包围,补给线脆弱,随时可能被切断。
与此同时,国内对如何应对战争还存在分歧,有人主张撤离居民,准备打巷战。
阿拉伯联军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埃及军队从南部推进,占领了内盖夫地区;约旦军队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叙利亚军队则从北方入侵。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社区被包围,面临断水断粮的危险。
一时间,以色列似乎濒临覆灭的边缘。
本-古里安当即做出了一系列关键决策。
首先,他强力推动各种准军事组织合并为正规国防军,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
其次,本-古里安发动了全国总动员,他的号召得到了广泛响应,不仅年轻人踊跃参军,连妇女和老人也积极参与后勤支援。工厂24小时不停运转,生产武器弹药。
在外交方面,他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争取到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援助。
这批武器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以色列的武器劣势。
在本-古里安的领导下,以色列人民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创造力。
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研发武器,甚至将民用车辆改装成装甲车。
医生护士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抢救伤员,妇女们组织起来照顾伤员和儿童。
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生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开始出现转机。
以色列军队逐渐适应了战争的节奏,开始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
他们充分发挥了内线作战的优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游击战术的运用也给阿拉伯联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4.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拉特伦战役中。
这是通往耶路撒冷的咽喉要道,控制着这座城市的生命线。
阿拉伯军队在此设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以色列军队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
就在局势危急之时,一位名叫米开朗基罗的以色列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崎岖的山地中开辟一条新路,绕过拉特伦。
这个计划听起来近乎疯狂,但本-古里安却给予了支持。
在短短几天内,数千名工人日夜不停地工作,开辟出了一条被称为"缅甸之路"的新通道。
这条路虽然崎岖难行,但却成功地打破了耶路撒冷的包围,为这座城市输送了急需的补给和援军。
这次成功极大地提振了以色列军队的士气。
他们开始在各条战线上发起反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