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扫地机器人领域转身造车,追觅想要成为第二个小米,并非易事。

追觅与小米确实有一定的渊源。2017年追觅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小米旗下的顺为资本在追觅融资进程中累计投资了3轮。早期,追

追觅与小米确实有一定的渊源。2017年追觅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小米旗下的顺为资本在追觅融资进程中累计投资了3轮。早期,追觅还为小米代工生产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但如今造车,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米造车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雷军更是有着强大的个人IP和庞大的米粉群体支持。而追觅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其轻资产的设想能否真正支撑量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并且,追觅在2025年同时涉足多领域,在资金、资源的平衡上难度较大。

不过,追觅也有自身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追觅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100余国家和地区的6000家线下渠道和3000万用户群。这些丰富的产业布局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其造车业务的品牌传播、体验交付与售后服务提供了一定的潜在支持。同时,追觅在智能家电上积累的技术与创新,也可以移植到汽车行业 。比如其超高速马达技术可迁移至电动汽车高性能电驱系统,智能感知与AI算法也能应用于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

然而,汽车行业的竞争极为残酷。清洁电器公司跨界造车早有先例,但结果并不理想。戴森曾启动电动汽车项目,最终因商业上不可行而放弃。同样做清洁家电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创建的极石汽车,目前销量也不太乐观。

追觅选择了超豪华电动车赛道,试图通过错位竞争来寻求突破。其首款超豪华纯电车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试图构建区别于传统豪华车的智能生态体系。但在超豪华汽车市场,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追觅要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需要在技术、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追觅造车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渠道,但要成为第二个小米,面临着诸多挑战。它需要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不断发力,同时还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行业环境。未来追觅能否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