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陈新教授、王成勇教授双双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说来也巧,正是这两位学者在201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为广工夺得了1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结束了广工在“国家三大奖”中仅夺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暗淡”表现。
毋庸置疑,陈新教授和王成勇教授是广工优质教学、科研团队的代表人物,也是广工在工科领域强大实力的证明,更是广工冲刺“双一流”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所传统工科强校,广工长期被认为是广东省内仅次于华南理工大学的理工类大学,多个优势学科在各类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数十年来一直默默为广东乃至全国各地输送一批又一批中高层次理工人才。
那么,广工究竟有哪些优势?

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七十年磨一剑,终成工科强校作为国内第一经济大省和科创大省,广东高校林立,除了本土自主创建的8所“双一流”大学之外,还有哈工深、北理珠、北师珠、港科广、港中深等名校的分校,更有深理工、大湾区大学这样的理工新贵。在这些名校面前,广工依然保持特有的优势,以傲人的姿态立于广东高校之林。
今天的广工,是在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与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而成。各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广州水利土木工校、广东省机械学校、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等院校,在长期的发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广工融合了各大院校的优势资源,从此自成一体,迎来快速发展的历程。
三十年来,广工已经从单一的工科类院校,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等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广东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广东省内强实力、高人气的理工类大学。

俯瞰广工
随着揭阳校区的成立,今天的广工形成了两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各校区合理布局,相互协作:本部位于广州大学城校区,集中了大部分工科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占地面积最大;龙洞校区以社会科学和经管学科为主,毗邻商业区,生活便利;东风路校区聚焦建筑与艺术设计,校区规模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番禺校区承担国际化教育;揭阳校区则以新工科为主,承接区域产业对接功能,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
广工有全日制在校生超过5.4万人,这个办学体量,不仅在广东省内名列前茅,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算小。作为省属重点本科院校,广工的生源以省内学生为主,承担了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重任。2025年广工招生总计划10100名,仅在广东省内就计划招生8716名,占总招生人数的约86%。
就全国而已,广工算不上一流大学,但却是广东省内妥妥的重点大学。尤其是,在工科类专业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以工科见长的广工一直受到追捧,其热度丝毫不亚于华南农业大学这样的“双一流”大学。
从2025年的高考录取情况来看,广工自动化学院的最低投档线达到604分,最低23808位,集成电路也达到600分,超过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这样的“211大学”的部分专业,其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2025年广工各专业投档线
整合优势学科,培育强势专业2019年,广工曾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制裁名单,对于一所“四非”院校来说,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帽子”,简直就是实力的认证。而广工之所以被“制裁”,就是因为其在自动化专业领域的突出优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广工的强势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夺得广东高校在该学科最好成绩,据称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创佳绩。广工也成为省内除了华南理工大学之外,唯一有工科类学科获评A类的院校。

广工优势学科
当然,广工的优势学科不止一个,陈新教授、王成勇教授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同样实力不俗。机械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迄今为止,广工已经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包括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社会科学总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其中3个学科进入1‰。
这样的学科实力,成为广工培养一流人才,创办高质量大学的坚实基础。

广工优势学科
近些年来,广工在各大高校、学科、专业排行榜中的水平节节攀升,其ESI世界综合排名已提升至570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67位。在THE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世界大学排行榜,广工的排名跻身世界排名601-800位、国内排名49位。虽然商业排名并不能完整展示一所院校的真正实力,但综合多个榜单,也能够从中窥探出广工不断进步的实力。
尤其是,随着广工“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的实施,学校逐步构建起“高峰引领、高原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支撑学校“攀高峰、冲一流”,综合实力稳步攀升,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升。
广工有7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学校的创新班增至16个,覆盖多个热门专业,采用小班制、导师制、项目制等模式,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培养面向未来、“来即能战”的卓越工程师。
优秀的广工学子,也多次为学校赢得荣誉,使广工成为广东省内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连续七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连续五届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夺金……
正因如此,广工是公认的全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每年从这里走出一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

广工校内
汇聚一流人才,进军学术前沿以“工科”立身的广工,工科类的学科的实力一直在省内遥遥领先,科研能力同样不遑多让。
广工教职工4200多人,其中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千余人,打造了以杨志峰院士为引领的豪华科研团队。杨志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工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名誉院长、讲席教授,长期从事湿地生态过程、流域生态环境需水、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此外,自动化学院的谢胜利教授、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闵永刚教授均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而学校的校长邱学青教授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新教授和王成勇教授目前是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
在诸多杰出学者中,9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164人次入选斯坦福大学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些学者,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带领广工持续引领学术前沿。

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在这些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广工凭借在控制、机械、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创建了大量先进的科研平台。目前,广工有4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包括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个个都是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阵地。
除此之外,广工还有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检测与制造物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60多个省部级平台,成为各大学术带头人进军科技前沿的神兵利器。
截止到目前,广工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4项“国家三大奖”——陈亮教授一人就夺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王成勇教授夺得。
客观来讲,这个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并不“抢眼”,总体数量位列全国高校81位,广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广工陈新教授
冲刺“双一流”,任重而道远如果说广工还有什么“意难平”,大概就是在两次“双一流”评审中接连落选。其实,不管是从学科实力、科研团队,还是科研成果来看,广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都是有实力冲刺“双一流”的。
在社交平台上,广工入选“双一流”的呼声很高,很多人认为广工是第三轮“双一流”的有力竞争者。事实上,广工也是一直把建设“双一流”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从院校分布来看,广东8所“双一流”大学中,仅有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理工类大学,在“工科为王”的大背景下,广工仍然有优势;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工有太多竞争者,燕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强校都有同样的目标,广工任重而道远。
究竟广工能否顺利入选“双一流”,我们都在翘首以盼。